目前分類:讀書心得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謝謝 獨步文化 x 不讀會死 給予試讀機會。

最近看完熱鬧逗趣的電影《子彈列車》,對伊坂幸太郎的興趣油然而生,恰巧有幸試讀他2021年的作品《佩珀爾的幻象》,對他的風格又有更深入的認識。

從第一篇〈俄羅斯藍貓〉開始,就覺得映像感十分強烈,而且西洋味非常濃厚,不禁覺得《子彈列車》的種族盲選的改編法非常合適,而且馬上聯想到昆汀塔倫提諾的《黑色追緝令》中約翰屈伏塔與山謬傑克森的殺手搭檔,一來一往講垃圾話鬥嘴。只是這種編排也讓我疑惑,為何一個資歷如此豐富的作家,寫出那麼容易就被人察覺來源的背景與角色?直到第二篇,才使我恍然大悟其中之巧妙,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角色,合情合理!

整部小說以兩位「貓獄會獵人」為起點,分成數小篇講述一個看似不相關卻又環環相扣的奇妙故事,以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稱講述整起事件,除了給予讀者不同角色看待同一事件的觀點,也交代了其他角色不知道的內情。最驚人的莫過於兩個世界的碰撞,這又是另一次令人恍然大悟的轉折,而且還把前面佈下的伏筆都一一回收,並揭曉起初看似不重要的細節。

題名一時讓人摸不清頭緒,但細細思量其中情節,確實就如幻術一般使得真相隱藏其中,只有特地條件才能稍微看清。另一本在故事中佔了重要地位的作品則是《查特拉圖如是說》,引用的句子太直擊人心,可以深刻體會帶給角色們的震撼,尤其是處於人生低谷之中,容易受到這些思想的衝擊,我不禁想一探究竟,給自己一些啟示。

另外,個人覺得閱讀本書最好的方式是,將自己維持在一張白紙的狀態,千萬不要看各大販售網站的劇情介紹,內容完全粗暴地破壞了作者的編排,失去了隨著故事挖掘真相的驚喜。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迷上《情色小說家》後開啟了我的商業BL之路,以前只看真人劇或二創BL漫,沒在接觸商業BL。只是讀了數本後,還是比較喜歡《情色小說家》作者丸木戶老師客觀的敘事與符合角色年齡的人設。這本《僕らのミクロな終末》是老師睽違近三年後的BL作品,雖然對老師上一本的故事並不喜愛,不過在老師推特上看到這本的實體封面就被深深吸引,後來也開始期待起來。

引進老師歷年的著作的台灣東立,久久都沒有預告代理,但在日本網拍mercari已經看到不少二手本出售,所以還是忍不住委託之前很信賴的代購網站樂淘。

5/23在日本收貨,5/28抵達台灣。


正面,上下集兩本可以合併成一張圖。燈光和反光關係,照不出封面顏色漸層的美!mercari的賣家在網頁照片上有附書套,但拿到時卻是裸書,只好另外自購書套。建議賣書的賣家們不要除去書套,買家拿到也是會很開心的!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遠流出版社給予試讀機會!

原本抱著想多了解九型人格的心態閱讀了《九型人格覺醒指南:走過三階段蛻變旅程,遇見更好的自己》,沒想到〈第四型.從嫉妒到泰然〉卻讓我感覺像進行了一場剖心掏肺的旅程。

從小到大,無論任何人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不足,而產生失落或嫉妒的情緒。然而有些人的情緒強度比其他人來得更加猛烈,這就是所謂的第四型人格。身為一位愛好各種藝術,也常在網路上走跳的人,常常會看到創作者不時在「自爛」,動不動就貶低自己的作品,覺得自己技不如人,乾脆別畫了,甚至畫完會感到丟臉(……但還是忍不住放上網給人看)。以前會覺得這大概是強說愁的藝術家性格或單純想討拍,應該不是真的覺得自己爛吧?但讀完這章,忽然驚覺他們或許就是第四型人格,即使粉絲看不出那些作品的缺陷,但不代表他們的感受就是虛假的。身為沒有藝術技能,而且長年追星的一般人如我,也常被社群網站的粉圈交流所影響,老是因某些人的人氣、好運而自慚形穢,心裡時常出現為何我無法像他們一樣,努力了半天仍舊格格不入的埋怨。

種種上的心態不平衡,並不單是傳統上所說的不知足,還包括了書中說的犯了以下症頭:

  1. 貶低現在
  2. 拿自己與他人比較
  3. 幾乎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
  4. 認為情緒定義了你是誰
  5. 相信自己一文不值

雖然看完整章會有種一直在換句話說、重複敘述的感覺,但透過這樣反覆說明,似乎真的能讓人隨著文字,挖掘並檢視以往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心情。當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要感恩知足、珍惜當下這些老生常談,我覺得本書最棒的地方是,它除了拆解了這些讓人不想面對的症頭外,還提出了非常詳細且深入的破解之道,彷彿像在做心靈瑜珈似的,從基本到進階地舒緩身體的不適,追求與身心靈的協調與泰然,打開心靈接受自己值得更快樂。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皇冠文化不讀會死 給予試讀機會🙏

 

這是一次特別的試讀體驗,從十幾頁的內容中,能夠得知的資訊只有毅與里美是一對男方有才幹、女方有身家的新婚夫妻,卻被不明人士監禁在房間中,被迫回答神秘小丑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沒有對錯,但兩人必須回答出相同的答案,考驗兩人對彼此的了解與默契。

 

短短的段落散發出不可思議的映象感,讓人想到《奪魂鋸》大紅後,出現的一些日本致敬劇。這形容有點負面,不過沒辦法,整個氣氛就是很B級密室劇,所以很期待作者五十嵐久貴如何將這種略顯陳腐的場景,寫出令人拍案、峰迴路轉的懸疑小說。

 

讀者的線索有雙方的約會記憶,以及默契似乎很好的印象,思考的細節上也傳達兩人對彼此認識與互重,然而最後的問題「我曾經出軌過。」讓一切陷入很傳統的謎團中,毅與里美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契合?回顧兩人的背景,不就是所謂的「格差婚」嗎?不禁讓我想說:我日劇看很多, 知道下面要演什麼!😂

 

一定是毅進到里美叔父的公司,縱使學歷和才幹是菁英等級,但不免被同事碎嘴靠老婆,里美的叔父也有意無意提醒毅,兩人背景的差異。表面風光但裡子受傷的毅,或許在出差或同學會時遇到了紅粉知己,就這樣出了軌。里美知道毅外遇了嗎?我想大概有察覺,搞不好她便是幕後策畫的神秘人,藉小丑拆穿毅的假面具,以及兩人傷痕累累的關係……。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 獨步文化不讀會死 提供試讀機會!


由一對在深山野嶺迷路的採訪人員揭開全書序幕,猶如講述鄉野奇譚的鋪陳方式,讓喜歡讀恐怖故事的我非常期待。這是我第一次讀木原音瀨的作品,對作者風格完全不了解,所以除了隨著主角仁科挖掘事件的真相外,不尋常的寫作風格也帶來不少驚奇。


故事橫跨了奇談、BL、社會等領域,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而且沒有落入我腦中所設想陳腐劇情,實在令人十分歡喜,不知是否受限於字數,仁科與新從醫院的庭院到出版社這兩個場景間少了一大段,乍看實在一頭霧水。雖然並不是很重要,但總覺得那段空白可以填滿讓故事更加完整。

之前接觸過日本BL同人本與名人八卦的經驗,讓我驚覺日本女性的癖好之廣。一開始我並沒發現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只是作者在前頭就已經打了預防針,讀到中間才恍然大悟為何有那段對話。當然世界無奇不有,人也是要特定事件的觸發,才會正視心中的渴望。新最後的第一人稱敘述他與仁科的相處,善用視角的侷限,描述出令人遐思的場面,不禁想揣測仁科當時的想法,可惜故事也進入尾深。雖然是BL名家的作品,但BL場面卻出奇地不算很多。


講到視角,這大概是我最無法接受之處。作者採用的視角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遊走,彷彿就像寫著寫著,忽然覺得另一人稱更符合需求,就任性的改變視角,尤其一個句子裡出現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讓人看了心情複雜。如果全書都用第一人稱,或仁科用第三人稱,新用第一人稱不是很好嗎?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860317_127894504585659_.jpg

拖到今年才看本片,在網上找到的討論大多集中在一、兩年前😭老實說,一直到主角告白之前,都有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毆)全片高潮男男床戲居然略過,簡直匪夷所思,看了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的說法更無言到極點。然而,這篇並非批評CMBYN缺點的貼文,是要討論電影版與小說版中的喜愛之處

首先,大推艾米漢默唸的有聲書!現在簡直變我每天睡前必聽他很有聲音表演才華,尤其在表現潑辣尖酸的女性角色,以及義大利腔的角色特別出色 整本有聲書表現並不完美,他在中間幾章喉嚨似乎有狀況。太感謝邀他來唸的出版社,就像外國網友說的,好像奧利佛在唸艾里歐的日記啊!💘

合法免費購買方式 👉 Audible 新會員可免費試用一個月,提供免費購買一本有聲書的名額,試用結束(必須手動終止)後可以永久保留該有聲書,建議大家好好利用😘

https://www.audible.com/pd/Call-Me-by-Your-Name-Audiobook/B071H4FK2Y

最感謝盧卡導演的一點,就是選了艾米來演奧利佛,原本詹姆斯艾佛利導演的版本,是要找 西亞李畢福 演奧利佛?!Are you kidding me!!!! 😅也許艾佛利老伯導演的版本能讓大家看到床戲和老二,但不太符合原著敘述的金髮「電影明星」、「牛仔」氣質,這時就覺得換導演是好事。

先看電影再看原著,有人物可想像比較能入腦。原作是第一人稱敘事,人設和心理狀態說明的較詳細,彌補電影版模糊不清的部分,但略嫌冗長囉嗦,即使曾受過專業的村上春樹作品訓練,非常喜愛這類獨白,閱讀時仍覺得編輯的把關空間很大😆聽作者的訪問說,編輯覺得性愛場面過多,因此刪了部分,更讓我好奇編輯刪文的標準。總之,電影版完全顯示艾佛利阿杯的劇本改編功力,使原著的零散場面變得非常完整,得獎實至名歸。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前被書名誤導很嚴重,原本以為是日系搞笑偵探小說,沒想到是走正經系的歐美小說!

讀完還是無法理解為何要取為「歡樂」,從頭到尾沒有歡樂的地方,倒是有許多小人物的煩惱與困頓,即使小說的時間似乎只在幾天內,但是透過出場人物的背景介紹與相互關係,由簡單的事件慢慢代出謀殺案,進而建構出龐大的虛構世界(這點也反映在頁數上)。作者以彷彿要把所有設定都講讀者聽的激動,洋洋灑灑地細膩描繪所有的角色,看完很難不對裡頭所有角色有極深刻的印象,甚至能看到這些人物的長相,因為連他祖宗八代的事都知道了,怎麼可能會忘得了呢?

就跟你我一般,每個角色都有自豪的地方,也有無力的地方,在自己才了解的困境中掙扎,對別人的誤解反感卻無法改變,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沒有異於常人的背景,完全是平凡人的故事。雖然過度鉅細靡遺的內容讀時有煩躁感,不過同時又會想到一些網友分享的故事而覺得非常寫實,略帶無奈的喜感。

與其說是偵探小說,我倒感覺像日常小說,如果抱著期待謀殺案與解謎過程,應該會失望,因為從頭到尾都在交代這些人的性格與發生的尋常事件,謀殺案感覺像是順帶發生,剛好將這群曾經因為街頭鬥毆而交會的人們重新集合起來,最後再改變他們事發前的人生。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不久才被某仿報導文學的小說耍得團團轉,今兒個又來了本「自導自演乙」的《三人》!看作者煞有其事的前言,我還真在腦子搜索了一下:2012年真的有四場不同的空難嗎?怎麼一點都沒印象?等到事後才驚覺書裡作者的名字跟封面上的作者根本不同人,我是在耍什麼笨!

潘蜜拉開頭的碎碎唸讓人一整個煩躁,而且微微帶著白人鄉巴佬的心態也令人白眼翻盡,只是隨後飛機失事的描寫又把故事拉了回來,令人感到無盡的絕望與混亂,畢竟我也是怕坐飛機的一員,看到這種情況失控的場面敘述很不想身歷其境,但是還是被作者的妙筆牽了進去,彷彿也感受到那樣的害怕與慌張。另一方面,卻又期待這樣的事件會引出怎樣懸疑又可怕的後續發展。畢竟前面說的三位「靈童」聽來就十分詭異,難道這是靈異故事不成?

作者莎拉‧羅茲以相關人物自白片段,跨越不同國境,拼湊出整部不可思議又令人拍案的驚悚故事。我覺得跨越人種的假訪問是個很大膽的嘗試,畢竟要刻畫文化不同的人,一定會有一些失真,但是作者還能把日本網路文化都寫進書裡,讓我頓時感到她的認真!性格差異極大的人物也讓這本不算薄的小說,讀起來很有新聞專題的映像感,各方觀點、迷信、小道消息、大量資訊流竄在真相渾沌不明的事件裡。

世界對於三靈童的瘋狂也是十分可怕,為何可以靠著攀緣附會的說法就將三個孩子靈異化呢?到底造成冥冥中是神是鬼,還是人們自己呢?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乍看之下,會讓我以為是以紀實方式描寫印度風景與困苦的平民生活,有點像《貧民百萬富翁》那樣殘酷中又帶著動人的情感。讀了內文出乎意料,首先偏向旅遊圖文書的編排方式,再者主旨是印裔對母國的文化衝擊體驗。跟我以為的完全的外國人,在印度居住/旅遊的所見所聞非常不同。

我這樣講也不太確實,對身為印度移民第二代、已入籍美國的作者鮑伯‧米格拉尼來說,他其實就是批著印度人外皮的外國人,印度的混亂與面對生活時的隨興,離他的血液已經非常遙遠。許多篇的開頭都是他的滿腹苦水,抱怨當地人缺乏秩序、沒有時間觀念,使得情況變得多麼失控,讓他計劃好的事情都破了局。當然,整本書若只在吐苦水就沒什麼意義了,米格拉尼在事件尾深終究體認到混亂中的人生意義──印度人悠閒的人生觀,是因為他們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享受當下的歡樂,並不想全權控制大局,因為很多事情並非自己能掌握。

書中的道理可說是老生常談,坊間心靈成長書籍常常讀得到,不過本書對目前到新公司任職的我有很大的幫助!才上班沒幾天就緊張得要命,很怕自己做不好被扣分而無法通過試用期,所以閱讀途中發現我的心情根本跟米格拉尼如出一轍,每分鐘都深怕哪個環節做不好,而非享受夢想工作的每分每秒,為自己增加無謂的壓力。

另外,書裡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牽手的男人這章!看目錄還以為是講印度的同性戀,後來才發現我太狹隘了!為什麼男人一定要戀愛才能牽手呢?難道不能像女性那樣單純表達思念後的相逢或喜歡跟這人相處的心情嗎?以這個觀念來說,印度真是超英趕美,非常值得學習。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在閱讀心得曾說過,我對登山知識一竅不通,也毫無興趣,但是前陣子讀了強.克拉庫爾關於聖母峰的報導文學後,卻深深被裡頭美麗參雜驚險的登頂過程與人性糾葛吸引,所以這次看到類似題材的《山之魔》釋出試讀機會,便馬上報名,迫不及待讀到另一本扣人心弦的登山作品。

大學主修英文的作者丹西蒙斯以幕後紀實手法,記錄與登山老手雅各的會面經過,以及本書出版始末,詳細的心路歷程,,讓人馬上就相信內容的真實度,並為延遲二十年的約定感到遺憾。拿丹尼爾克雷格做主角範本更是高招,讀的時候滿腦都是他年老版的樣子,讓老當益壯的雅各躍然紙上!雖然閱讀途中會疑惑,為何明明是別人的著作,卻用自己的名字出版?只是丹思考周延,還不忘補充本書還發行了附加原作者繪圖的精裝本,頓時把我這個小讀者耍得團團轉,疑惑一下就被踢到萬里遠,反而開始遺憾身在台灣的我,無法看到更加精彩的插圖版本。

《山之魔》同樣以一群不同國籍的人登山為背景,並且虛實交錯置入歷史大事件,使人好奇到底歷史懸案的真相是什麼。剛開始每個角色都對征服山峰的抱以期待,懷著登山家貫有的榮譽感與浪漫情懷,準備來一場為生命寫下不凡記憶的雄偉旅程。然而,大自然總是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安排,極地永遠是人性的絕佳試驗場所,山中神秘的超自然恐怖事件更是雪上加霜,使起初的熱血互助漸漸變成猜忌鬥爭,到底山之魔指的是真實的怪物,抑或是隱藏在人類深處的魔性?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本書的厚度驚人,看到實物時嚇了一大跳!密集的資訊轟炸與背景描述,實在不是能囫圇吞棗的作品,令人慶幸的是,丹的描寫功力也非常深厚,即使是這樣無論是外在或內容都屬重量級的作品,仍舊能帶給不懂登山的讀者一場驚險刺激的文字探險,並從中獲取許多有趣的知識。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逛PTT飄板的人一定會覺得《赫眼》異常親切,親民的敘事口吻簡直是日本怪談(翻譯)精選,但是跟同樣收集怪談的《新耳袋》相較,差異點有兩處:一為頭尾完整的過程,二為呈現手法多樣。

全書以令人望而生懼的紅眼小女孩揭開序幕,再以作者閒聊引出風格各異的玄妙怪談,虛實交錯又似真似假。即使讀到半途心生懷疑,偶爾出現的背景介紹,彷彿向讀者確保「這些都是真實故事」似的,使人再度沉入閱讀親身經歷的期待感中。

無論選錄的是道聽塗說或親身經驗的怪談,每篇並非只用平鋪直述方式記錄,有時繁雜如〈灰蛾男的恐怖〉,非得像剝高麗菜一樣,一片一片卸下來,才能躲藏在核心的真相,並且發現最外層的微小異樣;有時則簡單如〈深夜的電話〉,只靠對話撐起整個故事,完全沒有任何角色或景物描述,畫面卻躍然紙上,曖昧不明的結局也令人忍不住再多讀幾遍釐清。無論哪種呈現方式,曾任出版社編輯的作者三津田信三,都能輕鬆地以十二篇短篇故事,向讀者展現他遊走在推理、恐怖、歷史、獵奇等類別的才能。

最打動我心的一篇莫過於〈相對鏡地獄〉,小男孩與主角感受到相對鏡帶來的詭異,我也曾在多年前的台北車站站前NOVA遭遇過!那是一座放置三面無縫大鏡子的電梯,才站在裡頭一、兩分鐘,就感到毛骨悚然,總覺得會有什麼東西從鏡內的遠處過來,所以這篇故事很有親切感,亞洲的某處有個人替你把內心的恐懼以更高明的手法說出的那種親切感。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八千公尺以上,人類沒有能力展現道德。」

這是書中日本隊對途中遇到垂死的登山客,不加以救援而繼續攻頂之路的理由。乍聽之下殘忍莫名,卻鏗鏘有力地總結高山上所發生的人性衝突,在艱難中必須捨棄他人保全自己的情境。

作者強‧克拉庫爾藉由本書重現1996年攀登聖母峰時所發生的可怕意外,透過鉅細靡遺的人物介紹與風景描寫,帶領讀者重回樂極生悲的災難現場。當時的克拉庫爾是《戶外》雜誌的特派記者,也是經驗豐富的登山專家,因為從小懷抱征服聖母峰的野心,而說服雜誌社增加補助,讓他在報導聖母峰商業化的現象之餘,也能趁機一圓心頭夢想。加入遠征隊的過程中,他遇到各式各樣的登山社的老闆與嚮導,來自各行各業的登山成員。在短短幾週內,原本陌生的人逐漸熟識,並發展出為共同目標努力的革命情感。然而,事後在《戶外》雜誌刊登的文章由於篇幅縮短失真,使得克拉庫爾決定訪問當時生還的成員,重新以書本形式盡可能呈現事件的部份面貌。

身為一位對登山活動毫無興趣的我,才讀了幾頁就被吸入克拉庫爾所描寫的陌生世界,即使書中出現的人物眾多,闔上書也只勉強記得幾個人名,更別說他們遇到的所有事件,但是他(或譯者?)的文筆極其優異,縱使我從沒爬過那些山,仍舊能從他描寫的壯闊山景,感受到自然美景與細膩文字的魔力,甚至決定有時間要再閱讀幾遍!照片上的克拉庫爾看來是個滿臉鬍子、表情開朗的男士,然而從他對幾週前還跟他漠不相識的同好,抱持濃厚同情心、登山者的心理變化與揭露,以及在山中的各種幻象、痛苦情境的精確描述,均能看出他內心敏感纖細,富有強烈的正義感。以真人實事的災難事件為撰書主題,難免會被人攻擊是消費死者,但是我相信他就如書中說的,是以釐清真相、去除心魔為出發點寫作。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以一位後來不會再書中出現的角色為開場,帶出慘絕人寰的空難實屬令人意外,之後故事便在偵探爵爺的調查筆記與謎團未解的多年後間交互跳躍。作者米榭‧卜熙厲害的是,我們不只被蜜莉與馬克是否為親兄妹吊胃口,甚至爵爺到底臨死前發現了什麼關鍵而耿耿於懷,再搭上《沒有她的飛機》這個書名也費人猜疑──這個「她」指的又是誰呢?三重謎題將讀者搔得心癢癢,然而米榭對人物與事件細膩又不拖泥帶水的描寫功力,讓人即使著急於後頭的發展,也不想跳過前面任何細節。

就在讀者以為真相就只能這樣發展時,米榭又再丟下數顆峰迴路轉震撼彈,讓人驚呼「什麼?!什麼?!什麼?!怎麼可能??!!」不到最後完全猜不出結局怎麼走。其中,馬克與蜜莉的兒女情長、薇娜不定時炸彈般的瘋癲行徑,也緊緊扣住讀者的情緒,令我不得不佩服米榭在開頭其實並沒花過多文字描寫薇娜,但才一兩頁,就讓人覺得還沒闖禍的薇娜是危險人物,希望她能夠趕快領便當。可想而知,這種難以控制的角色不鬧個天翻地覆,怎麼可能輕易退場?就在如此步步驚心的緊張下,米榭如同操弄幻術再解說手法的魔術師,帶領著讀者一一見證背後的奇蹟。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以為米榭是新聞記者出身或律師出身,因為過去見聞才能對人心深處描寫透徹生動。這邊又是另一個驚奇,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盧昂大學的地理教授!2006年以處男作《羅蘋密碼》驚豔文壇,以幾乎每年一本的穩定速度持續創作,2012年出版的本作品《沒有她的飛機》叫好又叫座,甚至已經售出電影版權。(希望台灣會引進!)

最後,對內容有些疑問:女主角一下叫蜜莉,一下又叫麗莉,不太確定是原作就這樣寫,還是翻譯的問題?看到最後覺得很混亂。另外,我已經很久沒看過翻譯小說把外國人中文名化了,什麼韋蜜莉、柯薇娜XDDD 如果小說背景設在80年代這樣翻還蠻符合當時的中文化背景,將近千禧年的故事這樣翻就感覺怪怪的。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虎迷藏》以獨居老婦露絲在夜半時分驚醒,懷疑老虎入侵住家揭開序幕。隨著神秘看護芙烈達的出現,更將懸疑度推到頂點──芙烈達的真實身份到底為何?她與老虎的關係又是什麼?芙烈達充滿疑點的行為與話語,都令人為露絲的安危捏把冷汗,同時也期待兩人的關係有出人意表的發展。

作者費歐娜‧麥克法蘭以露絲不時蹦出的過往回憶,堆疊出她數十年來的人生景觀,使得讀者在緊張的氣氛之際,也一同走過一位老婦的年輕時光。然而,老人對幾分鐘前才發生的事記不清,對昔日點點滴滴卻如數家珍,也許會讓家有長者的讀者有所感觸。再者,身處日漸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獨居老人問題也開始浮上檯面,露絲只能靠電話與旅居國外的兒子們聯絡,自己獨自應付各種狀況讓人心酸又心疼,遇到危險和寂寞只能依靠可疑的看護。當然,這並不是誰的錯,我也不認同兒女該被栓在父母身邊,只是這樣的情境搞不好就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讓人不禁開始思考未來的生活方向。

本書開始某一段描述露絲的丈夫──哈利的過世情景,在候車長椅上因為心臟問題而突然身故,讓我想起數月前仙逝的父親,個性可說是一模一樣,就算在別人面前倒下,也不會承認自己有病痛。人老還是要稍微服老,有困難向人求援並不是衰弱的表現,反而能夠及時挽回生命。有些事真的是要自己開口,家人或親友才能幫忙,封閉的高塔只能說無人能及,願尚未進入老年的我們謹記在心。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曾經讀過約翰‧瓦納伯斯(John Venables)與羅伯‧湯普森(Robert Thompson)參與的「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James Bulger謀殺案)報導。這兩個人曾在書中出現數次,因為他們是震撼英國的兒童殺害兒童的案例之一:當時年約10歲的瓦納伯斯與湯普森在Bootle的大賣場誘拐2歲的巴傑爾,後來巴傑爾殘破不堪的屍體在利物浦的鐵路邊被發現。那篇報導並非事發時間1993年的即時報導,而是案發十幾年後有心人士意圖揭發兩位進入更生計劃的兇手下落,而且傷心的被害人家屬也希望政府不要再隱瞞兇手現今身份。

我當時讀完那篇報導感覺既氣憤又沮喪,為什麼是犯下如此罪大惡極案件的兇手可以重新做人,家屬卻只能乾瞪眼做不了任何事?只是我忘了媒體是製造業,英國又是小報發源地,有心人受到文字的煽動後會做出什麼事,我從來沒有想過。俗話說:「父債子償。」但是像陳進興的罪行明明是他一人所為,卻連累他的家人,甚至還有人認為他的兒子勢必也有「犯罪基因」,長大一定會做出跟老爸一樣的罪行。這種不理性的牽連例子隨處可見,也不只發生在台灣,而身為記者兼犯罪小說作家的艾歷克絲‧瑪伍德(Alex Marwood)便把這種社會病態描寫地淋漓盡致。

本書背景在英國一處叫惠特茅斯的小鎮,每章以不同角色為中心,透過他們的雙眼觀察整個大事件的局部,最後利用兩個世代的罪案,巧妙地拉起所有角色的相互關係。乍看之下都非常片面與零碎,但是每個角色在環環相扣的鋪陳下,面貌可說越來越立體,很適合改編成一季六集的英劇(話說英劇也不少以小鎮黑暗面為主題的戲)。若對英國電視演員熟悉的話,應該連卡司都可以想出來了,像我就覺得杰琪很適合找Kelly Adams演,而芬園遊樂場的員工眾生相也很有影集《星級酒店》的味道……。

嗯,離題了。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流教授桑潟幸一逃過被資遣的命運,千里迢迢來到千葉的垂乳根國際大學任教。原本準備在新學校破繭而出,一展長才的他,赫然發現垂乳根只是另一間三流學校。更糟的是,他被分配到的研究室居然受到詛咒?!一進住就麻煩不斷。騎虎難下之際,又被指派擔任文藝社指導老師,被迫與一群個性派社員相處……桑潟該如何在悲慘命運的夾擊下,揭開詛咒的真相?

乍看書名很難想像這其實是一本推理小說,實際讀起來也是歐吉桑小劇場充斥滿紙,光要讀懂多彩多姿的細節描寫就已經眼花撩亂,到最後才發現前面一大段文字全是幻想,不是事實(翻桌)要不是目錄上的三篇篇名很有帶了懸疑的味道,我會忍不住懷疑這充其量只是一本校園搞笑小說(汗)

由於宣傳文字提及本書已改編成日劇,男主角還是佐藤隆太,所以閱讀時不禁自行想像了那些段落拍成文字的樣子……。說實在,很難想像,就像村上春樹那種充滿作者絮絮叨叨的獨白,很難想像能夠映像化一樣,不過劇情進展到文藝社社員時,卻馬上讓人眼睛一亮,那些怪里怪氣的打扮,根本是日本深夜劇會出現的標準人物!好奇之下,去找了一下電視版的截圖,可說是大失所望,作者那麼努力創造鮮明的社員形象,居然被拍成這麼普通的樣子,完全感受不出當初這些人在書中帶給主角大量衝擊!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像《福爾摩斯探案》系列,這是一本描述「強者我朋友與我」的短篇集,主人翁和泉蠟庵猶如潛伏霧中的神龍,以見首不見尾之姿貫穿全書,經由旁人的敘述,像是慢慢驅散迷霧般,讓讀者一窺他的人生片段,其存在帶給周圍人們的影響,與他共遊時所遭遇的奇人異事。

每篇開頭都會花些篇幅介紹旅遊書在當時的地位,以及對和泉蠟庵迷路成性的抱怨,描寫上大同小異,雖然幾篇看下來實在令人懷疑這是在湊字數,只是我仍會隨著文字想像古早時代的人們像現代人一樣,讀著那些旅遊記趣,摩拳擦掌準備依書畫葫蘆出遊,這番景象著實新鮮!

有趣的是,即使和泉蠟庵在敘述者眼中是一名蓄著長髮的異人,自己只是一介平凡庶民,但是怪事的主角總是這些凡人,和泉蠟庵常有意無意明哲保身,相形下他的行為反而顯得平淡無奇,也襯托出凡人在特殊情境下,他們的反應常出乎意料地不平凡。譬如,和泉的挑夫耳彥其實是心思細膩又擁有著靈敏的感官的人,平日表現也是宅心仁厚,但是在非常時期卻能做出可怕的決定,不僅讓和泉不解、憤怒(此時的和泉猶如反映讀者心情的角色),也表現出耳彥這角色的矛盾與難以理解。

〈胚胎奇譚〉是本書第一篇故事,胚胎與男人的相處令人動容,隱約也能感受到作者或許反對墮胎、喜愛孩子,白色如蟲般的胚胎在他筆下變得可愛無比,不再只是未成形的小肉塊,讀著也讓人想養育一個如此依賴大人的小東西。接下來的〈青金石幻想〉,主角境遇有如電影《今天暫時停止》,無盡的人生輪迴所產生的感嘆,也使我想起之前很迷的影集《火炬木》,有著不死之身的男主角Captain Jack英氣風發下也有同樣的悲哀。讀著那些述說如何看著自己身邊的人老死的段落不禁鼻酸,雖說我也很希望像主角一樣重新活過,彌補一些缺憾。〈勒〉的耳彥行為令人傻眼,也許是我多心了,總覺得作者想藉衝擊的結局,讓讀者思考身處現代的我們,是否太過重視動物的生命,才會如此難過,而無法站在耳彥以人為本的心態設想。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品學兼優的高中生艾蜜莉亞在校園墜樓身亡,就在傷心欲絕的母親凱特逐漸接受愛女以自殺了結生命的時候,一封強調艾蜜莉亞絕非自殺的神秘簡訊出現,使凱特誓言找出殺死女兒的真兇,追查的過程中,也讓她重新檢視了自己與愛女的記憶點滴……。

  本書有兩個譯名,一為《最後的目擊者》,另一為先前譯名《惡女心事》,很可惜兩種譯名似乎都無法完全詮釋原名《Reconstructing Amelia》(重現艾蜜莉亞)所代表的涵意。不過相較之下,《惡女心事》似乎更為貼切,雖說裡頭主角也並非惡女,但是無庸置疑,這是一本描寫女性心理的小說。在剛開始閱讀時,的確會很想趕快知道誰是殺人兇手,但是隨著劇情進展,作者對艾蜜莉亞與凱特的心理描寫卻比兇案本身更令人在意。

  小說中在妙齡少女艾蜜莉亞的自白,與第三人稱角度觀察的凱特之間交錯,再襯以唯恐天下不亂的地下校園雜誌《蓋高尚通訊》,以及兩位女主角與他人的簡訊、電郵,慢慢重現事件的全貌。其中角色口吻變換自如,環節處處扣人心弦,難怪會在2012年的倫敦書展引起矚目,讓HarperCollins高價簽下此書。原職律師的金柏麗‧馬克奎特毅然辭職,投身全職作家,實為愛看女性小說的讀者之福。

馬克奎特女士花了不少心力在描述青少女的心理變化,以及校園中的恩怨情仇,我猜這是她使用第一人稱描述艾蜜莉亞,是為了讓讀者更貼近年輕的艾蜜莉亞,甚至吸引年輕一輩的讀者。可能是年齡相仿的關係,一向喜歡第一人稱敘事的我,這次卻被凱特的故事所吸引,我尤其喜歡她從零碎的訊息與談話,了解女兒另一面的心情轉折,那種欣慰發現女兒不恨她,但同時又害怕知道更多內幕,如履薄冰般又期待著前方的複雜心情。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雷,請慎入。


倘若讓「我的你」殺死是主角的救贖,那麼讀者的救贖必定是一口氣讀完這份血腥的情書。

《百合心》是來自大阪的女作家,同時也是「いやミス」(令人討厭的推理小說)系名家之一──沼田真凡香留,在2011年發表的作品。沼田女士歷經離婚、出家、創業的公司倒閉,於50幾歲的高齡邁入寫作世界,2005年以處女作《如果九月永遠不結束》勇奪日本驚悚推理大獎。「いやミス」系小說則以描寫女性內心灰暗面為主軸,不舒服的氣氛即使閱畢仍縈繞心頭。其風潮在2011年的東北大地震進入高峰,在台灣享有盛名的《告白》(作者為湊佳苗)也屬於此類作品。

書名會令讀者先入為主認定這是個極其女性的故事,出人意表卻是由男性角色來述說整個事件,作者透過這位男性之眼,猶如剝洋蔥似地發掘令人毛骨悚然,卻不忍釋手的殺人筆記,汗毛顫慄之際,心情也隨著被時間所逼的男主角起伏,急切想知道筆記的真相。雖然這並非傳統的推理小說,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能使人再度享受到闊別已久、廢寢忘食的文字樂趣,期待著更加驚悚的後續發展。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