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學兼優的高中生艾蜜莉亞在校園墜樓身亡,就在傷心欲絕的母親凱特逐漸接受愛女以自殺了結生命的時候,一封強調艾蜜莉亞絕非自殺的神秘簡訊出現,使凱特誓言找出殺死女兒的真兇,追查的過程中,也讓她重新檢視了自己與愛女的記憶點滴……。

  本書有兩個譯名,一為《最後的目擊者》,另一為先前譯名《惡女心事》,很可惜兩種譯名似乎都無法完全詮釋原名《Reconstructing Amelia》(重現艾蜜莉亞)所代表的涵意。不過相較之下,《惡女心事》似乎更為貼切,雖說裡頭主角也並非惡女,但是無庸置疑,這是一本描寫女性心理的小說。在剛開始閱讀時,的確會很想趕快知道誰是殺人兇手,但是隨著劇情進展,作者對艾蜜莉亞與凱特的心理描寫卻比兇案本身更令人在意。

  小說中在妙齡少女艾蜜莉亞的自白,與第三人稱角度觀察的凱特之間交錯,再襯以唯恐天下不亂的地下校園雜誌《蓋高尚通訊》,以及兩位女主角與他人的簡訊、電郵,慢慢重現事件的全貌。其中角色口吻變換自如,環節處處扣人心弦,難怪會在2012年的倫敦書展引起矚目,讓HarperCollins高價簽下此書。原職律師的金柏麗‧馬克奎特毅然辭職,投身全職作家,實為愛看女性小說的讀者之福。

馬克奎特女士花了不少心力在描述青少女的心理變化,以及校園中的恩怨情仇,我猜這是她使用第一人稱描述艾蜜莉亞,是為了讓讀者更貼近年輕的艾蜜莉亞,甚至吸引年輕一輩的讀者。可能是年齡相仿的關係,一向喜歡第一人稱敘事的我,這次卻被凱特的故事所吸引,我尤其喜歡她從零碎的訊息與談話,了解女兒另一面的心情轉折,那種欣慰發現女兒不恨她,但同時又害怕知道更多內幕,如履薄冰般又期待著前方的複雜心情。

結尾謎底揭曉時,雖然會讓人覺得實在很像肥皂劇,真相也讓人有點錯愕,但瑕不掩瑜,馬克奎特女士對每個角色的設定與描寫仍是讓人信服。

另外,譯者以現今流行的口語,讓少男少女角色在台灣中文版躍然紙上,功力不在話下,值得稱許。只可惜裡頭不少對岸語法,甚至不少英式中文翻譯法,是美中不足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