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原著:Arthur La Bern
編劇:Anthony Shaffer
演員:Jon Finch、Barry Foster、Anna Massey等
國別/年份:美國/1972年
評分:★★★★★☆
劇情:
柏朗尼生性衝動,被老闆開除後,與前妻見面時又因細故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最後甚至因總總巧合而捲入姦殺女人的案件.....。
剛開始有點看不下去,因為它是70年代的電影,我討厭70年代! 70年代雖然是個開放的年代,但是氣氛跟20-60年代比起來感覺很粗俗。
跟「電話情殺案」一樣討論到被栽贓及冤獄的問題,也能看出英國在70年代似乎已經廢除死刑,而非如「電話情殺案」那般判絞刑。不知道希老是覺得這題材比較能吸引人,或是透露了對兇案調查的不信任,不過巧合的是,兩片的轉折點都是細心的探長,有種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感覺(我在講什麼XD)當然看的時候也會想若沒有細心的探長,真正的惡人豈不就逍遙法外了?!有些人可能會以此認為該廢除死刑,以免此種類型的冤獄發生。個人覺得不能這樣想,因為英美司法制度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就是有陪審團,陪審團完全靠律師的呈現及證物來決定被告是否有罪,因為會被誤導或因個人喜好決定。若有冤獄的發生,應該要檢討整個查案過程以及打官司的流程,最終的判刑反而是最不該檢討的。當一個無辜的人被當成罪犯,就算後來洗清冤屈一樣得受不明事理的人指指點點,並不是沒死刑就能避免這種事情。要做的應該如片中探長要再三檢視各種蛛絲馬跡,或加強查案、司法人員的訓練,避免冤獄的發生。當然相關從業人員可能會覺得這種說法很理想化,如果你連自己身處的制度都不相信,那大家乾脆別遵守這個無法令人信服的制度算了,因為不管要怎樣修改法律都不是人民來決定,那又何必讓它管理我們。
還有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希老在本片對於某些場景的處理,如:秘書發現屍體並非像一般驚悚片那般,鏡頭跟在秘書身後,或定在房間,做屍體或發現者的特寫。相反的,是將鏡頭移至街景,空鏡頭數秒,讓觀眾自行想像屋內發生的情景,最後路人經過,一聲尖叫結束觀眾的等待;同樣的地方發生在領帶殺人狂殺死片中第二位犧牲者,鏡頭悄悄地下樓,一路移到大門,非常安詳(但是觀眾知道屋內非常不平靜)......這種場景通常用在帶過男女主角上床的戲碼,這樣處理驚悚片有點不尋常!最後在回想時,以臉部特寫的片段補足了之前缺失的部份。這種方法讓我覺得很有趣。
完全是衰仔的男主角.....
這部跟其它我看過的希區考克片不同的地方,就是多了幾處搞笑橋段,雖然都是冷冷的,但是觀眾馬上就體會出這邊是笑點XD 像是柏朗尼為了住旅館而隨便報了「奧斯卡懷德」(HBO的譯者應該翻成「王爾德」才能讓觀眾知道笑點...)開房間,結果飯店小廝發現柏朗尼是通緝犯時,飯店老闆娘還說:「啊,居然是樓上的奧斯卡懷德先生?!」小廝:「那想也知道是假名啦!」(這兩人從頭到尾都沒發現奧斯卡懷德是他們國家重要的作家嗎?當然對市井小民而言,賺錢都來不及了還看書?!)小廝報案後還說:「每次想到男人的性慾就讓我想吐!」這邊又是怎樣,小廝你也是老男人啊XDDDD 另一處則是探長的老婆,完全被當成後半段的梗了!
可惜最後又是用開放性結局,而且希老的開放式結局似乎都是忽然打斷觀者興致,就上字幕告訴你劇終的那種=__= 看了幾次都不習慣,哭哭。
預告
導演先生,你夠了喔XDDDD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