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側標工房 (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本交派寫這張,結果包裹寄來時又多兩張CD,嚇到我了(跪)後來才發現另兩張是EP,還好還好。不過現在想想,應該是編輯考驗我一次寫三張的能力XDD 感覺很適合在陽光午後聽,主唱的聲音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所以每首歌都聽來像做夢,聽不出像資料寫的那般悲傷啊!



連續三張獲得Pitchfolk高分好評,更以第二張專輯《Days》橫掃Q、Uncut等年終榜單的紐澤西surf rock樂團Real Estate,在暫別樂壇兩年多後,再度以融化寒冬的徐徐春風之姿,推出全新大碟《Atlas》。

與許多求新求變的樂團相較,Real Estate並不熱衷刻意突破,因為他們偏好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創作,所以《Atlas》乍聽之下清淡如水,彷彿《Days》的續作。唯一明顯的差異在於,本專輯主題圍繞在相隔兩地與隨之而生的焦慮,反映了主唱兼詞曲創作Martin Courtney過去幾年的巡迴表演生活,可說是Real Estate的公路電影。另外,他們不像往昔那般多以Martin錄製試聽帶為藍本,而是盡可能集合團員做共同創作;錄音地點則選在indie名團Wilco位於芝加哥的錄音室,對Real Estate來說簡直像進了琳琅滿目的糖果屋,無論是豐富的樂器收藏與機動性強的場地,均有利於激盪創意與即興實驗,迅速灌錄他們想要的音樂。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這張時,編輯沒給截稿期,沒一個日期壓力結果就是拖稿,還拖累當時正在寫的另一張。從這張開始,補上博客來連結,可以看看我這邊貼的稿,與編輯更改後的稿是有何差別 18.gif  



如果聽過Hospitality的首張同名專輯,應該會對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二男一女樂團難以忘懷,引人朗朗上口的美妙旋律猶如春花飛舞,搭配女主唱古靈精怪,不時飄散夢幻情懷的稚氣嗓音,無怪能得到Pitchfolk 7.4/10、AMG 4/5的高分評價,名列滾石雜誌2012年度最佳專輯第32名。

樂迷引頸期盼兩年後,Hospitality終於推出新作《Trouble》。簡約時尚的封面融合Lo-fi風,似乎預告著專輯走向轉為深沉低迷。與編曲豐富熱鬧的上一張相較,《Trouble》顯得靜默壓抑,有如率真女大生經過社會洗禮變得成熟,歌曲中偶爾倏然出現的留白,不僅不會突兀,反而保留低迴空間。也許外界會以為Hospitality刻意改變,但《Trouble》其實是他們獨挑大樑製作,比上一張握有更大主控權,因此也更貼近樂團的原貌。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The Fray那張是一起寫的。在此之前沒聽過他的現場,所以很驚訝並非想像中的異教徒聚會,反而是一堆大叔大嬸熱情交流的歌友會!



傳播黑暗福音已30餘載的哥德搖滾教主Nick Cave,去年在睽違樂壇五年後,再度與壞胚子樂團以《Push the Sky Away》,帶來一篇又一篇揭露赤裸人性與生命溫熱的淒美樂章,滋潤眾多信徒乾涸已久的晦暗沼澤,也獲得Pitchfork、NME、Slant等一致好評,證明Nick Cave穿透心靈陰暗面的功力仍舊寶刀未老。



同年四月,他們趁著參與Coachella音樂祭的期間,抽空在加州洛城的Apogee Studio為KCRW廣播錄製只有180人的小型歌友會,這也是他們的第四張現場專輯。席間以去年新碟中的〈Higgs Boson Blues〉打先鋒,Nick Cave以苦悶的吶喊敘述了一段奇妙的夢境,搖滾傳奇Robert Johnson與崩壞甜心麥莉紛紛現身,然而迷離虛幻的情境似乎又隱藏著深刻卻難解的人生哲學;〈Far From Me〉裡的提琴有如拉動聽眾心弦,令人心神沉醉;〈No More Shall We Part〉中的Nick Cave聽起來比十幾年前的他更深情,嗓音也更厚實,隨後的沙鈴為原本詳和的後段,增添了一絲耀眼的光亮;〈Mermaids〉不若原曲那般飄渺幽深,卻多了豪爽奔放的吉它獨奏,配上沉靜優美的琴聲,乍聽不協調的樂音中,蘊含獨特的平衡感;終曲〈Jack The Ripper〉一改前頭大部份靜態的曲風,兇猛狂暴的吉它噪音大舉進攻,重現歌中驚濤駭浪般的男女爭鬥,掀起現場最後一波高潮。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通知要寫The Fray前,聽舊作很擔心自己能生出啥鳥蛋,深刻感受到欣賞流行搖滾也有年齡限制。沒想到他們這次大轉變,加入電子元素,活潑多變,還蠻好聽的!



出身美國丹佛、因教會結緣的四個大男孩,在2002年正式成軍推出第一張迷你專輯《Movement EP》,稍後的《Reason EP》則為他們在當地打響名號。雖然團員均是基督徒,作品也深受基督教電台的喜愛,但是The Fray在2005年推出首張專輯《How to Save a Life》時,並不甘於只做宗教取向的音樂,反而選擇進攻主流市場闡揚他們的理念。

2012年挾著前作《Scars & Stories》締造美國告示牌專輯榜第四名的佳績,隔年馬不停蹄著手灌錄新專輯,邀來曾為殺手樂團、瑪丹娜作嫁的英國名製作人Stuart Price,以及共和世代的主唱Ryan Tedder攜手打造《Helios》。這對The Fray來說是一項新鮮的嘗試,讓他們脫離了以往的舒適圈,連主唱Isaac Slade都表示這張作品加入了電子樂器、鼓點取樣、大量合音,並廣納各領域的音樂人,使得The Fray在創作上登峰造極、更上層樓。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張側標無緣面世,因為編輯決定整張重寫,但仍沿用或改寫部份我寫的詞句,像是「〈Michael P〉帶了點淡淡的英搖哀愁,有如與暗黑髮的削瘦男子漫步薄霧籠罩的倫敦街頭;畫面一轉又與〈John Michael〉中80年代的懷古幽情相遇,好似勾搭金髮男子共乘敞篷車,歡遊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之情躍然而生」。老實說在沒有歌詞的情況下,我能把那些音符映像化到這種程度,連我自己都覺得很神,因為我真的從音樂本身(非歌詞)裡聽到了那些男人黑髮、金髮的面貌,還有身處的背景(根本通靈了吧妳?!)當然後來歌詞到手才發現根本沒有交代這些事啦,所以一切純屬幻想(毆)



挾著地中海的耀眼陽光,以吉它彈出南歐閒適風情的創作精靈Russian Red,曾憑藉2008年的《I Love Your Glasses》、2011年的《Fuerteventura》飛進無數樂迷的心靈花園,種下一束束清新宜人的音樂花苗。沉寂近三年,即將踏入三十大關Russian Red一改往昔伶俐脫俗的少女形象,擺起性感機槍女特務的架式,推出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gent Cooper》。

與前作同樣選擇在異國錄製,這次Russian Red則前進美國洛杉磯,找來曾與The White Stripes、The Strokes、Mika等知名樂手合作的Joe Chiccarelli,為蛻變之路注入了大熔爐式的混搭風格。首支單曲〈Casper〉中彷彿奔馳在公路的快速節奏,融入Russian Red的低聲呢喃,對常以清亮嗓音示人的她,是耳目一新的嘗試;中場加入鋼琴氣氛一轉,柔美高亢的吟唱猶如鋒芒,隨即又緊接著絮絮叨叨般的碎念,宛如女性捉摸不定的情緒起伏。MV中她化身俗豔的空閨怨婦,身處70年代的奇情電影,可能會讓舊樂迷大呼不習慣,不過略帶喜劇的表演也展現了她罕為人知的面貌。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滿喜歡這張的,但是在歌曲解析那邊寫得蠻糟。整篇我最愛的大概就是「何德何能讓放砲大師Noel Gallagher、吉他浪人Johnny Marr齊聲讚賞,妖媚大叔團Suede納為暖場王牌?」不會覺得這些稱號都很威嗎?(挺)



即使時至人類進軍火星的今日,樂壇仍有許多新起之秀懷念前人以迷幻藥、搖滾樂與西塔琴營造的無垠七彩宇宙。這股奔騰不絕的復古潮流中才為樂迷送上Tame Impala、TOY,這廂又來了個Temples。來自英格蘭凱特林的他們到底有何特異之處,能在同輩夾殺下脫穎而出?又何德何能讓放砲大師Noel Gallagher、吉他浪人Johnny Marr齊聲讚賞,妖媚大叔團Suede納為暖場王牌?與Tame Impala、TOY相較,Temples簡直是親民派,說俗氣一點就是首首動聽,支支強打!沒有艱澀難解的超級大長篇,連迷幻搖滾初心者都能輕鬆上手。若因此認定他們只是個搶搭懷舊列車的免洗樂團,那就誤會大了!做出

迥異於流行音樂,打破歌曲公式,一直是貝斯手Tom Warmsley與主唱James Bagshaw在2012年夏天創團以來的理想。就跟不少樂團的勵志故事差不多,大學畢業的小夥子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受困在沒有文化氣息的故鄉,之後靠自創樂曲在網路闖出一片天。當時的Tom對克難錄音不以為苦,畢竟現代的技術已經遠勝60年代,使他們困擾的反而是在首支單曲〈Shelter Song〉大紅之後。他們根本還沒正式成軍,卻已經開始接到表演邀約,Tom與James不得不速速招募新血組團,一帆風順地邁向人生另一個境地。

〈Shelter Song〉以洗腦的吉他riff開場,爽朗鼓聲緊接其後舞動人心;〈Colours To Life〉民謠的曲式配上悠揚的歌聲,讓人隨之飄盪到遠方;〈The Guesser〉的豐富編曲令人聽出耳油;〈Sand Dance〉散發異國風情的前奏,彷彿為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量身訂作。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文原版,好像在Mogwai來台前就該貼上(汗)因為寫《復活》原聲帶後被引薦寫這張專輯。我一直覺得魔怪在台灣獨立樂迷圈很紅,寫文時找了一下過往側標,沒想到居然只有我的作品Orz



出身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後搖名團Mogwai在2012年曾半路插花,為法國影集《復活》譜寫電視原聲帶,改以淒美溫柔的琴音帶出劇中人的悲歡離合,再次向樂迷證明他們在其它領域仍舊游刃有餘。闊別後搖航道三年後的今日,他們繼續與打造「富士銀行專輯」、《Hardcore Will Never Die, But You Will》的製作人Paul Savage攜手,在眾所期待下推出第八張錄音室大碟《Rave Tapes》。

首發單曲〈Remurdered〉裡徘徊不去的詭譎電子音,為明亮吉他聲製造了些許懸疑感,彷彿暗處潛伏著未知的生物;到了中場柳暗花明,充滿John Carpenter科幻味的復古synth riff躍升為主體,儼然以領隊之姿引領聽者迎接這場探險結局。本單曲加上專輯名稱,以及幾何線條構成的封面,也許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張電音取向的作品,事實上並非如此,Mogwai仍以吉他為基礎,建立這座絢麗繽紛的聽覺大觀園。

開場曲〈Heard About You Last Night〉猶如另一首出自《復活》原聲帶的抒情小品,平緩靜謐撫慰心靈;〈Hexon Bogon〉則揉合激情吉他獨奏,令人熱血沸騰;〈Deesh〉以鼓擊貫穿全曲,像在敘述一個努力不懈的奮鬥故事;終曲〈The Lord is Out of Control〉以變聲效果器製作出微妙的未來感,有如〈Remurdered〉的番外篇。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寫得有點失敗,像是前面提到代表色是黑與白,但是曲目感想那邊卻沒再將黑與白的概念擴大,反而搖身一變成了登山專輯,那顏色不就變青色嗎?所謂跳痛啊(汗)不過我聽專輯時真心覺得這張根本是投射在牆壁上,對面還有膠捲放映雜音的家庭黑白電影,所以MV實在拍的很貼切!另外,我不太確定專輯名稱到底指什麼,查了維基好像是古代兩地交界的中途地,所以我很佩服編輯想出「聖域」這中文名。



流連在人煙稀少的黑白世界,如夢似幻的景物在眼前疾速飛逝,生命的記憶猶如永不停歇的公路電影…雖然這只是Agnes Obel新單曲《Curse》MV的片段,卻完美詮釋了她2013年的全新創作大碟《Aventine》──如果每張專輯都有屬於自己代表色,那麼《Aventine》的代表色必定是黑與白。

生於哥本哈根,目前定居柏林的丹麥歌手Agnes Obel,家庭背景不太傳統,母親既是法律學者,也是優異的音樂家。Agnes在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紀便接觸鋼琴,而瑞典鋼琴家Jan Johansson以爵士手法,翻彈歐洲民謠則影響年輕的她至深。高中後的Agnes認識了錄音室的經營者,藉機習得許多錄音技巧。之後更在丹麥製作人Elton Theander的協助下,成立搖滾樂團Sohio。Agnes並不因此自滿,一趟柏林之旅使她驚覺熟悉的故鄉並非絕佳的靈感來源,這也促使她在2005年毅然遷居柏林。2009年,Agnes透過myspace發表〈Just So〉,雀屏中選成為德國電信的廣告曲,Agnes也順利被唱片公司簽下,發行處女作《Philharmonics》。

《Philharmonics》在丹麥、比利時、法國、荷蘭等地叫好叫座,打響她在歐洲的名號,經過近三年的醞釀,新作千呼萬喚始出來。不同於首張封面的清晰人像,詭譎深紅的色調也暗示《Aventine》更加陰沉內斂。〈Chord Left〉的清脆琴聲彷彿徐徐微風,帶樂迷沿著潺潺小溪展開森林健行;〈Fuel to Fire〉加入大提琴,宛如遮蔽陽光的雲朵,為大地蓋上的薄紗般的陰影,增添些許風情。〈Pass Them By〉中,Agnes甜美唱腔一如愛爾蘭歌手Lisa Hannigan。〈Fivefold〉像是風雨欲來的寒夜,令人無法成眠。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文,遲遲沒貼網誌是因為想增加點東西,不過一拖就想不起要加什麼了XD 他們是我的電音啟蒙啊~~~!雖然覺得PSB現在的作品是加減聽就好,但我對本張的喜愛程度勝過前一張。話雖如此,若我有機會寫上一張,我還是會搶著寫啦,哈哈。



當OMD、Depeche Mode、Visage等Synth-Pop老將紛紛選擇在2013年回歸樂壇之際,縱橫流行電音界28年、擁有22支Top 10金曲、榮獲全英音樂獎終身成就肯定的英倫舞曲傳奇「派燒伯」Pet Shop Boys自然也未缺席,第十二張全新錄音室專輯《Electric》趁勢出爐!

距離前作《Elysium》的上市僅僅十個月的時間,同樣以藍白與波紋為封面設計基調,《Electric》非但不是急就章的續作,反而對PSB有著難以言喻的重大意義——這是他們脫離老東家Parlophone,轉投獨立音樂發行商Kobalt懷抱後,以自創廠牌x2(Times 2)推出的第一張大碟。首支單曲〈Axis〉帥勁冷酷的舞曲節奏、令人目眩神迷的MV,都彷彿向樂迷宣示他們脫胎換骨,重登舞池龍頭的野心!

《Electric》找來英國知名製作人Stuart Price操刀,錄音地點遍布倫敦、柏林、洛杉磯。迥異於猶如深秋冷盤的前作,每首均是鮮艷明亮的仲夏調酒,綴以80年代早期舞曲元素,使老樂迷驚喜不斷:散發些許Italo-disco風的序曲〈Axis〉,是他們自90年代實驗EP《Relentless》以來,罕見地使用音樂為主、人聲為輔的電子曲為開場,時尚融合復古別具滋味,讓聽者忍不住品嘗再三;〈Love Is a Bourgeois Construct〉前奏重現巴洛克音樂家普塞爾的樂曲,70年代disco音效則使人聯想瑪丹娜的〈Hung Up〉,雖然是一首失戀喪志歌,卻在主唱Neil一貫溫暖的嗓音、躁動的節奏下顯得歡樂又上進;〈The Last To Die〉則是工人皇帝布魯斯史普林斯汀2007年的舊曲,翻玩的促成機緣竟是鍵盤手Chris胞姐的建議;〈Thursday〉的編曲宛如經典勁歌〈West End Girls〉,後段助陣的英倫饒舌歌手Example,為整曲增添微妙的嘻哈氣氛;終曲〈Vocal〉則像道出樂迷心情一般,闡述音樂背後的推手總是人聲, 而我們的喜怒哀樂總隨著Pet Shop Boys的歌聲而波動不息。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替人寫的舊文。之前寫Local Natives時由於超過應有字數過多,造成編輯的困擾,所以寫這張時嚴守分際沒超過太多XD 原本希望再補充多點再貼上網誌,不過時間一久也想不出該補充什麼就是了。

 photo okl_okl_36740_zps4ae97195.jpg

對蘇格蘭後搖勁旅Mogwai而言,影視原聲帶並非陌生的領域,他們早在2006年便參與了法國足球員紀錄片《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的原聲帶製作;同年也與前Pop Will Eat Itself成員、英國音樂家Clint Mansell合作,替休傑克曼、瑞秋懷茲的電影《真愛永恆》作嫁。如今,《Les Revenants》(法文,有「鬼魂」之意)也即將為Mogwai的配樂歷程開啟新的一頁。

《Les Revenants》是法國Canal+電視台在2012年出品的靈異影集,改編自2004年的同名法片,敘述依山傍水的寧靜小鎮遭遇怪事,不同原因過世的居民復活返家,意圖重拾舊有生活。除了對活人造成衝擊外,活死人們不時回復死亡狀態,小鎮緊臨的大壩水平面降低、出現在大家身上的謎樣記號,更讓整起事件猶如籠罩在神秘霧團中。

促成兩方的合作的起因,在於Mogwai非常喜愛本劇製作人兼導演Fabrice Gobert的舊作《對不起,殺死你》(Lights Out),同時也覺得《Les Revenants》的劇情很有趣,因此毫不遲疑接下這份緊急邀曲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份:2013

創作者想營造的氣氛會被錄音室所在地影響,固然是老生常談,但用在來自洛城的迷幻民謠四人樂團Local Natives身上,卻令人覺得十分貼切。乍看《Hummingbird》的專輯封面封底,就感受到一股的hipster氣息拂來,這或許跟他們的練團兼錄音室曾在hipster重地──位於好萊塢東邊的Silver Lake有關。

原是高中同學的Kelcey Ayer、Ryan Hahn、Taylor Rice從UCLA畢業後,加入貝斯手Andy Hamm、鼓手Matt Frazier,成立了Local Natives。2008年底,他們利用Silver Lake一棟廢棄小屋創作,盡情進行各種音樂冒險與實驗,土法煉鋼錄製了初試啼聲之作《Gorilla Manor》。即使延遲發行,仍為他們帶來成功的果實,順利敲開世界大門,不僅獲得以苛刻聞名的權威音樂網站Pitchfolk 8.5/10的好評,在全美也銷售10萬張以上。這群蓄著一嘴毛的小夥子,除了奔波於歐美各大表演場地與音樂祭外,還贏得前輩Arcade Fire、The National的親睞,有了羨煞小團們的暖場機會。

然而,成名的路上並不完全是開滿美麗的花朵,這點也反映在Local Natives沉澱四年後的回歸大碟《Hummingbird》上。經歷新紅乍紫、貝斯手離團、成員親人過世等人生酸甜苦樂之後,他們移師蒙特婁與布魯克林,找來因暖場而認識、俄亥俄團The National的吉它兼鍵盤手Aaron Dessner共同操刀,打造這張承先啟後、也是對所有樂團有著關鍵性意義的第二張專輯。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