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閱讀心得曾說過,我對登山知識一竅不通,也毫無興趣,但是前陣子讀了強.克拉庫爾關於聖母峰的報導文學後,卻深深被裡頭美麗參雜驚險的登頂過程與人性糾葛吸引,所以這次看到類似題材的《山之魔》釋出試讀機會,便馬上報名,迫不及待讀到另一本扣人心弦的登山作品。

大學主修英文的作者丹西蒙斯以幕後紀實手法,記錄與登山老手雅各的會面經過,以及本書出版始末,詳細的心路歷程,,讓人馬上就相信內容的真實度,並為延遲二十年的約定感到遺憾。拿丹尼爾克雷格做主角範本更是高招,讀的時候滿腦都是他年老版的樣子,讓老當益壯的雅各躍然紙上!雖然閱讀途中會疑惑,為何明明是別人的著作,卻用自己的名字出版?只是丹思考周延,還不忘補充本書還發行了附加原作者繪圖的精裝本,頓時把我這個小讀者耍得團團轉,疑惑一下就被踢到萬里遠,反而開始遺憾身在台灣的我,無法看到更加精彩的插圖版本。

《山之魔》同樣以一群不同國籍的人登山為背景,並且虛實交錯置入歷史大事件,使人好奇到底歷史懸案的真相是什麼。剛開始每個角色都對征服山峰的抱以期待,懷著登山家貫有的榮譽感與浪漫情懷,準備來一場為生命寫下不凡記憶的雄偉旅程。然而,大自然總是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安排,極地永遠是人性的絕佳試驗場所,山中神秘的超自然恐怖事件更是雪上加霜,使起初的熱血互助漸漸變成猜忌鬥爭,到底山之魔指的是真實的怪物,抑或是隱藏在人類深處的魔性?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本書的厚度驚人,看到實物時嚇了一大跳!密集的資訊轟炸與背景描述,實在不是能囫圇吞棗的作品,令人慶幸的是,丹的描寫功力也非常深厚,即使是這樣無論是外在或內容都屬重量級的作品,仍舊能帶給不懂登山的讀者一場驚險刺激的文字探險,並從中獲取許多有趣的知識。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逛PTT飄板的人一定會覺得《赫眼》異常親切,親民的敘事口吻簡直是日本怪談(翻譯)精選,但是跟同樣收集怪談的《新耳袋》相較,差異點有兩處:一為頭尾完整的過程,二為呈現手法多樣。

全書以令人望而生懼的紅眼小女孩揭開序幕,再以作者閒聊引出風格各異的玄妙怪談,虛實交錯又似真似假。即使讀到半途心生懷疑,偶爾出現的背景介紹,彷彿向讀者確保「這些都是真實故事」似的,使人再度沉入閱讀親身經歷的期待感中。

無論選錄的是道聽塗說或親身經驗的怪談,每篇並非只用平鋪直述方式記錄,有時繁雜如〈灰蛾男的恐怖〉,非得像剝高麗菜一樣,一片一片卸下來,才能躲藏在核心的真相,並且發現最外層的微小異樣;有時則簡單如〈深夜的電話〉,只靠對話撐起整個故事,完全沒有任何角色或景物描述,畫面卻躍然紙上,曖昧不明的結局也令人忍不住再多讀幾遍釐清。無論哪種呈現方式,曾任出版社編輯的作者三津田信三,都能輕鬆地以十二篇短篇故事,向讀者展現他遊走在推理、恐怖、歷史、獵奇等類別的才能。

最打動我心的一篇莫過於〈相對鏡地獄〉,小男孩與主角感受到相對鏡帶來的詭異,我也曾在多年前的台北車站站前NOVA遭遇過!那是一座放置三面無縫大鏡子的電梯,才站在裡頭一、兩分鐘,就感到毛骨悚然,總覺得會有什麼東西從鏡內的遠處過來,所以這篇故事很有親切感,亞洲的某處有個人替你把內心的恐懼以更高明的手法說出的那種親切感。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是跟幾位Hannibal粉聊天後,自己異想天開挖的坑(汗)原本只計劃寫個大概一千字左右的短短搞笑文,結果寫著寫著,口氣開始認真起來,還寫了快三千字,差點爬不出坑來

罪魁禍首就是在203出現的這件西裝!


那時看到就覺得....印象深刻XD 拔叔原來這麼騷包!整個第二季看完後,發現他在這季的西裝都走大格子風,只是其它顏色對比沒那麼大。另外,他的領帶結打的也比人家大很多,非常老派的感覺

本篇設定在202到203之間,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老天真的拔叔....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八千公尺以上,人類沒有能力展現道德。」

這是書中日本隊對途中遇到垂死的登山客,不加以救援而繼續攻頂之路的理由。乍聽之下殘忍莫名,卻鏗鏘有力地總結高山上所發生的人性衝突,在艱難中必須捨棄他人保全自己的情境。

作者強‧克拉庫爾藉由本書重現1996年攀登聖母峰時所發生的可怕意外,透過鉅細靡遺的人物介紹與風景描寫,帶領讀者重回樂極生悲的災難現場。當時的克拉庫爾是《戶外》雜誌的特派記者,也是經驗豐富的登山專家,因為從小懷抱征服聖母峰的野心,而說服雜誌社增加補助,讓他在報導聖母峰商業化的現象之餘,也能趁機一圓心頭夢想。加入遠征隊的過程中,他遇到各式各樣的登山社的老闆與嚮導,來自各行各業的登山成員。在短短幾週內,原本陌生的人逐漸熟識,並發展出為共同目標努力的革命情感。然而,事後在《戶外》雜誌刊登的文章由於篇幅縮短失真,使得克拉庫爾決定訪問當時生還的成員,重新以書本形式盡可能呈現事件的部份面貌。

身為一位對登山活動毫無興趣的我,才讀了幾頁就被吸入克拉庫爾所描寫的陌生世界,即使書中出現的人物眾多,闔上書也只勉強記得幾個人名,更別說他們遇到的所有事件,但是他(或譯者?)的文筆極其優異,縱使我從沒爬過那些山,仍舊能從他描寫的壯闊山景,感受到自然美景與細膩文字的魔力,甚至決定有時間要再閱讀幾遍!照片上的克拉庫爾看來是個滿臉鬍子、表情開朗的男士,然而從他對幾週前還跟他漠不相識的同好,抱持濃厚同情心、登山者的心理變化與揭露,以及在山中的各種幻象、痛苦情境的精確描述,均能看出他內心敏感纖細,富有強烈的正義感。以真人實事的災難事件為撰書主題,難免會被人攻擊是消費死者,但是我相信他就如書中說的,是以釐清真相、去除心魔為出發點寫作。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爾,生日快樂!」漢尼拔從辦公室抽屜拿出了一個盒子遞給威爾。「也順便慶祝我們的關係進入新的一章。」

「哇,謝謝!」威爾檢視了一下精巧的藍黑色紙盒,上頭藏青色的幾何花紋讓不太注重設計的他,也微微看出了神。過不久,他抬眼望著漢尼拔,輕笑了一聲。「該不會是鬍後水?聽你抱怨都聽到煩了。」

「趕快打開看看。」

威爾解開盒子的蝴蝶結,拿下了上蓋,一黑一白以羽毛裝飾的假餌躺在湛藍的人造絲布墊上。黑色羽毛上有幾束白色的細毛紋路;白色羽毛則有幾束黑色的細毛紋路。

「這……」驚喜之色在威爾眼裡閃爍。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看到有人寫獵奇30題的短篇,讓我也手癢想以Sherlock為主題寫一篇,只是左想右想覺得Hannibal這對才比較好發揮。可惜我最後是失敗了,只生了兩篇跟獵奇30題無關的東西orz 而且我發現Hannibal的寫手似乎很會寫意識流(?)風格的衍生文,我這種寫作低手實在寫不出,所以請大家不要嫌棄(汗)

背景設在第一季。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書以一位後來不會再書中出現的角色為開場,帶出慘絕人寰的空難實屬令人意外,之後故事便在偵探爵爺的調查筆記與謎團未解的多年後間交互跳躍。作者米榭‧卜熙厲害的是,我們不只被蜜莉與馬克是否為親兄妹吊胃口,甚至爵爺到底臨死前發現了什麼關鍵而耿耿於懷,再搭上《沒有她的飛機》這個書名也費人猜疑──這個「她」指的又是誰呢?三重謎題將讀者搔得心癢癢,然而米榭對人物與事件細膩又不拖泥帶水的描寫功力,讓人即使著急於後頭的發展,也不想跳過前面任何細節。

就在讀者以為真相就只能這樣發展時,米榭又再丟下數顆峰迴路轉震撼彈,讓人驚呼「什麼?!什麼?!什麼?!怎麼可能??!!」不到最後完全猜不出結局怎麼走。其中,馬克與蜜莉的兒女情長、薇娜不定時炸彈般的瘋癲行徑,也緊緊扣住讀者的情緒,令我不得不佩服米榭在開頭其實並沒花過多文字描寫薇娜,但才一兩頁,就讓人覺得還沒闖禍的薇娜是危險人物,希望她能夠趕快領便當。可想而知,這種難以控制的角色不鬧個天翻地覆,怎麼可能輕易退場?就在如此步步驚心的緊張下,米榭如同操弄幻術再解說手法的魔術師,帶領著讀者一一見證背後的奇蹟。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以為米榭是新聞記者出身或律師出身,因為過去見聞才能對人心深處描寫透徹生動。這邊又是另一個驚奇,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盧昂大學的地理教授!2006年以處男作《羅蘋密碼》驚豔文壇,以幾乎每年一本的穩定速度持續創作,2012年出版的本作品《沒有她的飛機》叫好又叫座,甚至已經售出電影版權。(希望台灣會引進!)

最後,對內容有些疑問:女主角一下叫蜜莉,一下又叫麗莉,不太確定是原作就這樣寫,還是翻譯的問題?看到最後覺得很混亂。另外,我已經很久沒看過翻譯小說把外國人中文名化了,什麼韋蜜莉、柯薇娜XDDD 如果小說背景設在80年代這樣翻還蠻符合當時的中文化背景,將近千禧年的故事這樣翻就感覺怪怪的。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參加完為期兩天的Hostess Club Taipei,忽然非常遺憾二月時沒去參加第一期的演出。這次會想去是因為有TOY,我並不是多狂愛他們的音樂,對迷幻搖滾也沒太多研究,只是覺得很好聽就十分期待。雖然早早收到消息,卻因為拖延性格而錯過早鳥票,著實令人扼腕,加上之後的鳳凰樂團票也在短短期間售完,雙重打擊下曾想說要不然乾脆改買一日票就好,只是結算下來雙日票還是划算很多。耳蠟用的售票系統KKTIX讓我有些摸不清腦袋,為什麼不直接用「售」、「訂票」,而要用「報名」呢?這不是本文重點,之後還記得的話再談這件事。

沒與任何樂友相約,又想好好錄影的心情作祟下,我決定重新踏入許久沒去的第一排戰場。有計劃就有變化,當天仍遲至下午五點才到Legacy,但是隊伍差不多到光點走廊那邊而已。在我就地坐下後,半個小時內居然沒有下一個人,我好像高估了表演的熱門度......。

進場時,驗票人員希望我們排成兩排,一排是買雙日票的,一排是買單日票的,我不太懂分這兩排的意義是......?只是跟第二天入場的要求相比,這樣的分類算很好了。入場後運氣很好地站第一排偏中,原本排隊時擔心視野會被前面高個子樂迷擋住的情況也沒發生,這時我才發現有些隊伍前面的人居然排到二、三排去了,不小心偷聽到別人聊天才知那位男性怕擋到別人於是自願後退,聽完頓時心中升起無限敬意!!

不太確定是七點幾分時,會場的燈閃了閃,暗示大家表演即將開始。我好像是第一次在演唱會看到這種藝文活動型的提示法,雖說演唱會也是藝文活動的一種,但以前還真沒遇過呢!知道等待即將結束的感覺太好了,不用等太久就能看到表演太好了。過不久,在幾乎全黑的空間裡,宛如獨自進入宇宙般漂流的深沉音樂響起,那時我還以為是另一首暖場用的背景音樂,沒想到舞台原本闔上的垂簾隨著音樂拉開....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彷彿集人性陰暗面大成的哥德搖滾,從70年代末以來引領著樂迷走過絕望的空谷,面對心底不堪的傷疤與恐懼,找尋頹圮的磚瓦下隱藏的幽暗美學。在世事紛擾、人心混沌的當代,更成為我們難以抗拒的聽覺救贖。即使分支流派各踞山頭,新生代黑暗皇子、慘情天使年年有,祖師爺等級的The Cure、Joy Division、Bauhaus等仍為眾人所尊崇的精神領袖。



處於混沌狀態的Bauhaus活動力不若同輩The Cure旺盛,然而定居土耳其逾二十年的主唱Peter Murphy,仍持續推出個人創作延續音樂傳奇。去年籌備Bauhaus 35週年巡迴前,Peter與工業金屬先鋒Killing Joke貝斯手兼全才製作人Youth合作,共同打造睽違樂壇三年的新作《Lion》。兩人僅花了四天激盪靈感,隨後趁著巡迴期間,於西班牙以四天的驚人速度完成錄音。

誠如Peter Murphy自評,這是一張獻給失意人的歌劇。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不忠實的Roddy Frame迷,能寫到這張超興奮的!寫完後左看右看,文章太平淡,從文字裡感受不出熱情Orz 個人對這張較不滿的地方沒給吉他更多表現,很希望他再出一張類似《Surf》的專輯。



蘇格蘭縱然不是70年代末的新浪潮重地,在這股後龐克運動下也出產過幾支優秀的新浪潮勁旅,Aztec Camera 便是其中之一。幼時即接觸吉他的創作主腦Roddy Frame在1980年組團時年僅16歲,卻難掩鋒芒畢露的才華,以行雲流水的吉他、耽美詩意的詞藻吟唱出當代青少年的傲氣與徬徨。初試啼聲之作《High Land, Hard Rain》甫問世便大受好評,單曲〈Oblivious〉、〈Walk Out to Winter〉甚至分別攻上英國獨立金曲榜冠軍與季軍,迄今仍為樂迷所津津樂道。Pitchfork在今年初發行的30週年重發版樂評裡,大加讚賞其「創新度與影響力兼具,閃耀著不隨歲月洪流減損的光彩」。

經歷多年團員更迭,Aztec Camera於90年代中期解散,Roddy隨後加盟英搖傳奇廠牌Independiente,邀來曾為The Stone Roses作嫁的製作人Simon Dawson,協力打造個人大碟《The North Star》;接下來的《Surf》改走不插電路線,豐富的和弦再次展現他驚人的吉他技巧,紛紛被Mojo、Uncut等傳媒選為2002年度最佳專輯。自第三張專輯《Western Skies》後便少有動作的他,沉澱八年後終於在摯友兼音樂夥伴Edwyn Collins伉儷號召下,投身AED Records旗下錄製全新大作《Seven Dials》。

乍聽首波單曲〈Forty Days Of Rain〉很難相信Roddy已是年過半百的大叔,輕快的口琴前奏瀰漫《The North Star》時期的意氣風發,然而詞中多了份參悟人生的自在;洋溢加州風情的〈Postcard〉,豔陽彷彿透過歌曲發散陣陣暖意;絮絮叨叨的吉他則在〈Into The Sun〉抒發個痛快;優美沉靜的慢板曲〈Rear View Mirror〉娓娓道出疾速奔馳時一湧而上的哀愁思緒;〈On The Waves〉則隱誨地述說一段難以再續的情緣,並藉由天氣轉變映襯苦楚心境,其中巧妙令人玩味再三。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