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暗潮洶湧、前途未卜的年代,你是否想將喧囂塵世暫時拋諸腦後,獨自到海邊吹風沉思,卻又苦無時間?那麼We Are The Catchers就會是一劑樂到憂除的解悶良方。

輕快明亮的鋼琴前奏、青春男孩稚氣的嗓音,是來自英國利物浦的一人團We Are The Catchers在開場曲〈Water’s Edge〉給人的第一印象,也差不多是本張同名專輯的總結──佇立和煦暖陽下的海濱步道,帶著鹹味的海風輕拂髮梢,雲淡風輕的氣氛卻隱約散發淺淺愁緒。即使這只是主腦Peter Jackson(不是那位大鬍子名導)與迷幻搖滾團The Coral前吉他手Bill Ryder-Jones通力合作,在曼徹斯特的Eve Studio跟自宅灌錄的處男作,然而繼承披頭四、The La’s等利物浦前輩的Mersey sound遺澤,融合海灘男孩的加州海岸風情,完美連結兩處距離千里之遙的搖滾泉源,大將之風仍獲得musicOMH 4顆星、NME 8分、The Line of Best Fit 7分高分評價。



《We Are The Catchers》像是我們的生活那樣,為了愛情、生活一個人看著窗外胡思亂想,才過一會兒思緒就隨著景物飄遠那般,沒有戲劇化的情緒起伏、千變萬化的樂曲風格,取而代之的是濃濃60年代味的懷古風格,以及未經修飾的錄音質感。首支單曲〈Tap Tap Tap〉活潑的節奏猶如塵封的夏日記憶躍然心頭,波光粼粼的海邊風光歷歷在目;〈If You Decide〉以和緩美妙的語調,鼓勵聽者拋下社會的拘束,勇於走出自己的生命;不以鋼琴開場的破格之作〈Over The Hill〉,低迷沉潛的bass riff前奏,為這首夢幻抒情曲帶來一股特殊韻味;終曲〈Where Are We?〉宛若從遠處收音機飄盪而來的歌聲,為閒適的渡假氣氛中增添一抹不真實的唯美。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通知可能會寫這張時就很期待,是我接Sony的片子以來第一張最電的專輯。Holding On for Life的假音真的是The Shins的主唱唱的嗎?也太像Bee Gees了吧,當時聽到有嚇到(汗)可是訪問都沒解釋這點......。



2004年在Roskilde Festival上一場命運的邂逅,造就知名獨立樂團The Shins主音James Mercer,與縱橫嘻哈、搖滾的全能製作人Danger Mouse組成超級團體Broken Bells的契機。醞釀六年後的首張同名專輯,一舉攻上告示牌專輯榜第七名,獲得Drowned in Sound 9分、Rolling Stone四顆星、Pitchfork 7.2分優異評價,更入圍第53屆葛萊美獎最佳另類音樂專輯,可謂叫好又叫座。

Broken Bells相隔數年未有大動作,正當大家以為這只是兩位強者合作的免洗企劃之際,他們卻忽然在2013年10月底推出7分多鐘的科幻短片《Angel and the Fool Part 1》為全新創作大碟《After The Disco》打前鋒,由電影《星際爭霸戰》俄國組員Anton Yelchin與影集《紙牌屋》潑辣記者Kate Mara領銜主演,音樂性和話題性兼具。12月初終於在樂迷千呼萬喚下,釋出續集兼新單曲〈Holding On for Life〉,以古早鬼片的詭異音效導出貫穿全曲的bassline重擊,猶如Bee Gees再現的拔尖假音點亮副歌,敘述一段南柯一夢般的跨星球戀情。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另一張出乎意外的作品,走電子合成樂+放克路線,一聽還誤以為Metronomy主唱到美國組新團,聲音也太像XD


音樂人十年寒窗一夕出片的故事總是非常勵志,意味著有志創作者只要努力便能以作品邁向世界。只是對出身加州聖塔芭芭拉的Gardens & Villa來說,推出第一張專輯之後才是考驗的開始。縱使他們乘著音樂飛遍歐美各地,參加Coachella,、Austin City Limits Festival等大大小小音樂祭,與Foster The People、Youth Lagoon一起表演,兩年間馬不停蹄的巡迴仍令人筋疲力盡,跟家鄉親朋好友也失去聯繫,追著行程跑的藝界人生,並不如當初只想單純玩音樂的他們所預料那般充滿玫瑰色。



一身疲憊的他們停下腳步,著手新專輯《Dunes》的錄製,借重曾與Unkle、LCD Soundsystem等電音大咖合作的Tim Goldsworthy,希望能將兩年間的所見與心情化為音符。他們選擇到密西根州一處與世隔絕的Key Club錄音室,灌錄期間幾乎足不出戶。後來離預定期限只剩一週時,錄音進度卻大幅落後,喘不過氣的他們決定在冰天雪地的二月來一趟小旅行。一行人漫遊到州立公園附近的高聳沙丘,登頂後除了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望見密西根河與天空連成一線的雄偉壯闊景致,也使他們重新燃起鬥志,找回對夥伴與音樂的熱情。

與天真爛漫的首張專輯相比,《Dunes》變得較低調沉潛,也更加電氣化;無處不在的假音,彷彿鬼才歌手「王子」返老還童,甚至揉合了點英國前輩Metronomy的韻味。散發濃濃復古放克味的首支單曲〈Bullet Train〉,寫作靈感源自德國電音教父Kraftwerk的〈Trans-Europe Express〉,以印度竹笛起頭,主唱Chris Lynch緊接其後的嬌媚嗓音引出舞動身軀的節奏;前奏猶如繞圈圈般的〈Domino〉搭著Chris的低吟,聽者也好似跟著掉落迷惘的情緒迷宮;抒情小品〈Purple Mesas〉感傷唯美;〈Avalanche〉有如80年代青春片插曲;〈Love Theme〉幽靜如畫,宛如紛擾過後終究尋得一片心靈淨土。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奇意外地好聽!基本上以音樂為主、人聲為輔的純演奏專輯,而且風格多樣,有電子、有後謠、有新世紀...


來自美國克里夫蘭的Mark McGuire,對台灣樂迷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然而曾是電子勁旅Emeralds一員的他,很早便以吉他音牆融合極簡主義,喧囂中蘊藏秩序的電子篇章讓Pitchfork、FADER、The Quietus等專業音樂網站拜倒跟前,長期背書力挺。

外表羸弱的Mark McGuire九歲開始接觸吉他,到高中時已玩遍各種風格迥異的樂團。在2005年與同鄉好手John Elliott、Steve Hauschildt一拍即合,隔年三人即以Emeralds的名聲闖蕩天下,在各家獨立廠牌推出超過40首歌曲。2010年花落實驗電音廠Editions Mego,發表首張大碟《Does It Look Like I'm Here?》,藉著豐沛又妙趣橫生的聲響,引領樂迷遨遊廣大遼闊的電子銀河。Mark的個人創作慾也未曾停歇,可惜早期作品只流傳於親友間,直到2009年才正式推出第一張EP《Solo Acoustic Vol. 2》,贏得英國電音團Hot Chip團員Al Doyle大加讚賞;在《Does It Look Like I'm Here?》發行數月後,Mark也發表他的首張專輯《Living With Yourself》,異於電氣迫人的Emeralds,Mark打破民謠、後搖、重搖滾的籓籬,建構出吉他為基底的時光寶盒;隔年的《Get Lost》加重電子樂器比例,搭配清爽的民謠吉他,令聽者有如浸淫在透心涼的清澈山泉。兩張單飛作品都不約而同獲得貧嘴Pitchfork親睞,得到7.9分以上的佳評。


他的名字和一位美國棒球選手很類似,搜尋時都大多是關於那位球員,我想這張圖大概是用這個梗!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位女士人長得還蠻陽光的,以往哭腔卻很重,很可惜我原稿上封她為「慘情歌姬」結果被刪掉XD 大概這樣取名不夠酷,但我真的覺得很適合她!這張哭腔沒那麼重了


以Bonnie "Prince" Billy、The Cairo Gang御用和音天使打響名號,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Angel Olsen,一向以柔美間帶著悲愴的聲線撥動樂迷的情緒起伏,感染力之強甚至讓人不忍聽完整首歌。2012年,這位慘情歌姬推出首張大碟《Half Way Home》,更是將聲樂式的哭腔威力發揮到極限,一吟一唱都能引出聽者內心深處最脆弱的一面。相隔一年多,Angel音樂生涯起了不小的變化,不僅換了合作廠牌Jagjaguwar,還組了自己的樂團,並找來曾入圍葛萊美獎,為St. Vincent、Explosions in the Sky、Xiu Xiu等獨立樂界大咖操刀的John Congleton擔綱製作大任,共同打造第二張大碟《Burn Your Fire For No Witness》。



Angel為了製造出現場感,挑戰自己與團員的能力,選擇在北卡羅萊納州一處叫Echo Mountain的教堂錄音。原本習於大小事一手包的她,這次也讓John Congleton全權處理混音工作。即使歌詞反映Angel這幾年遭遇的挫折與心碎,在心靈與愛情層面的不順與孤寂著墨甚多,Angel的嗓音卻不若以往那般總蒙著一層愁雲慘霧,而是變得平靜淡然,縱使偶爾流露一絲痛楚,也不再是深不見底的黑暗,彷彿懷著陽光一定在某處照耀的微小信念。

整張專輯風格也比她過去的作品「電」上許多,呈現出更多元的面貌與角度──首發單曲〈Forgiven/Forgotten〉以鏗鏘有力的吉他、人聲粗糙化處理,顛覆Angel固有陰鬱氣息,猶如哭花著臉憤慨地大聲告白:「I don’t know anything, but I love you!」;另類鄉村樂曲〈Hi-Five〉,輕快分明的節奏襯托出Angel從失魂落魄到聲嘶力竭的嗓音變化,宣告失意人終結孤單的奮起心情;美得令人心顫的〈Iota〉瀰漫舒緩悠然的氛圍,詩意地帶出絕望的遺言;虛幻飄渺的終曲〈Windows〉蠱惑動人,隱約透出詭譎的死亡意味。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人事異動,過不久就接不到Sony的稿了(淚)有幾次一寄來都是四張以上,真是甜蜜的負擔XD 話說Kaiser Chiefs主唱變瘦變帥了耶!看訪問就覺得他很拼,為了讓樂團維持名聲願意接《英國好聲音》這種流行節目的評審。不過我贊同他說的,要先有名,作品才會被更多人聽到。



來自英國里茲、甫出道便一鳴驚人的樂團Kaiser Chiefs,2005年推出融合新浪潮加龐克搖滾的處男作《Employment》,隨即空降英國專輯榜第二名,銷售量榮獲五白金認證,更入圍獨立音樂殊榮水星獎,勇奪NME音樂獎、英國作曲家協會音樂獎最佳專輯獎,聲勢驚人震撼英國樂壇,堪稱最有前途的熱門新團。第二張專輯《Yours Truly, Angry Mob》曲風發想自齊柏林樂團與美式搖滾,他們更是文思泉湧般創作了超過22首歌曲,不僅銷售達百萬張,問鼎英國專輯榜冠軍寶座,更打進大西洋的彼端──美國告示牌專輯榜第45名!出自專輯的〈Ruby〉成為該團首支冠軍單曲。此時的他們已經晉升為能在三萬人場地表演的票房保證。延續破竹之勢的第三張專輯《Off with Their Heads》,交由DJ/創作歌手Mark Ronson製作,邀來嗆辣酷妹Lily Allen、名配樂家David Arnold跨刀。除了買氣持續名列前矛,AMG、衛報、滾石雜誌異口同聲給予四顆星佳評。



然而,音樂事業扶搖直上的Kaiser Chiefs,卻彷彿遭受命運之神的捉弄。相隔近三年的第四張專輯《The Future Is Medieval》成績差強人意,主要創作人兼鼓手Nick Hodgson也在隔年底宣布離團,原本前景正旺的他們猶如從天堂跌落地獄。正當眾人以為失去龍頭的Kaiser Chiefs不得不黯然解散時,他們卻於2013年底在音樂串流站SoundCloud釋出新曲〈Misery Company〉,剽悍狂放一如往昔,讓樂迷大為振奮。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Anthony & Joe Russo
編劇:Christopher Markus、Stephen McFeely
演員:Chris Evans、Samuel L. Jackson、Scarlett Johansson 等
國別/年份:美國/2014
網站:http://marvel.com/captainamerica(英)
評分:★★★★★☆

劇情: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張就是之前在Real Estate那張提到的,編輯臨時加贈(?)的兩張EP之一。只是這張不知為何拖了那麼久才發,而且正式的側標還刪減了兩百字左右?!不過我原本寫的太過詳細,感覺有點像未聽歌就看到爆雷,不管怎樣,請看倌自己來評斷.....



《Covers E.P.》原是橫掃各家音樂大獎、以Dance Rock風靡全世界的蘇格蘭後龐復興團Franz Ferdinand,為2011年獨立唱片行日所發行的12吋黑膠翻唱輯。不過限量是殘酷的,向隅的樂迷只能搥胸頓足,所幸他們決定追加印量並發行CD版,使得這張珍貴的作品能被更多人所擁有。特別的是,與一般翻唱輯由晚輩為前輩抬轎不同,本輯集結他們崇敬的北美歌者與樂團,共襄盛舉翻玩五首選自他們2009年《Tonight: Franz Ferdinand》大碟的歌曲。

風格各異的樂手使盡渾身解數改編下,外表不甚起眼的《Covers E.P.》卻猶如萬花筒暗藏絢爛的圖案與色彩──Blondie主唱Debbie Harry在〈Live Alone〉的豪邁唱腔綴以synth音效,令人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回到new wave盛行的美好年代。Franz Ferdinand半途竄出為一大驚喜,好似探班時忍不住插花湊熱鬧;創作鬼才Stephin Merritt經手的〈Dream Again〉則以trip-hop風呈現,保留原版的背景架構,俏皮的電子聲響在他處理下卻顯得深沉晦暗,配上他刻意壓低的聲線,有如一場永遠都醒不來的人生夢魘。

同樣翻玩〈Live Alone〉的龐克舞曲團LCD Soundsystem則玩出異於Debbie Harry版的趣味,勁酷節奏搭著主唱James Murphy慢條斯理的敘事唱腔,如此高反差使人不禁玩味再三,結尾意猶未盡的琴聲宛若陰魂不散的幽魂,散發莫名的喜感;美國女子樂團ESG的〈What She Came For〉雖然前段變化不大,卻帶來黑人女聲特有的騷靈味,後段一反原版熱血龐克大亂鬥,而以清爽的放克節奏作結;旅居德國的加拿大音樂人Peaches操盤的〈Turn It On〉前段用單一快速的背景音效製造緊繃感,間以苦悶平板的唱腔唱出主人翁孤寂的內心世界,後段急轉直下露出尾隨者永不放棄的偏激真面目,令聽者驚豔其情緒轉變掌握之優。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到自己或朋友喜歡的樂手總是開心的事,只是也會擔憂寫得不上水準讓人見笑(汗)前不久友人mor才極力推薦本專輯,過沒多久就被編輯問是否想寫這張,我當然趕快答應XD 只是讀訪談時不懂他們明明才25、26,主唱卻把創作時的心境講的像過30似的?!



從2008年首張專輯《Limbo, Panto》,這隊來自英格蘭Kendal的四隻野獸就以初生之犢不畏虎之姿,在怪異乖離的曲調中,歇斯底里地唱出超乎21歲青春年少的成熟,旋律與內涵兼具迅速收服樂評的心,The Guardian、Uncut、Pitchfork、NME均不吝予以高評;隔年的《Two Dancers》依舊勢不可擋,除了獲登各大音樂媒體年度唱片之外,更是入圍獨立音樂最高殊榮水星獎,順利衝破音樂人最怕的「第二張魔咒」。野獸們的步調在此時似乎慢了下來,不過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打造擲地有聲的作品。在北威爾斯灌錄的《Smother》,延續該團indie rock融合dream pop的風格,帶來十首美味多汁又引人入勝的曲目,表現手法也益加親民,使得他們躍登英國專輯榜第17名,獲得商業與藝術上的雙重成功。

樂迷望穿秋水近三年,終於盼到野獸們捎來的新春賀禮《Present Tense》。宛如馬戲團屋頂的七彩封面,反映了環境變遷帶給他們的刺激,彷彿火車之旅載他們走出倫敦的水泥叢林,進到前不著村的鄉野錄音室,不僅是全新體驗,也是他們初次在有窗戶的地方錄音。雖然他們是以電腦拼湊每人負責的段落,而不像一般樂團直接演奏,卻並不影響整團的默契,此張專輯甚至讓他們感受到空前的團結。主唱Hayden Thorpe更坦言接近三十大關,使他對表達內心情感更加誠實直率,而不再像以往那般裝模作樣,擔心歌詞表達太過甜膩。

首支單曲〈Wanderlust〉一反Wild Beasts大部份氣氛昂揚的單曲,以低氣壓般的synth riff開場,不變的是Hayden怪異卻牽動心弦的美聲式唱腔;語意曖昧的〈Daughters〉述說一段晦暗不明的故事,雷霆萬均的結尾則生動地描繪出主角引發的腥風血雨;終曲〈Palace〉對synth-pop樂迷可謂一大驚喜,如詩如幻的電子音韻搭起通往愛情皇宮的秀麗步道,後段加入的醉人琴聲頗具80年代大將Gary Numan風。他們對各種曲風悠遊自若的絕佳能力令人驚豔,也難怪《Present Tense》甫一上市又再度獲得貧嘴Pitchfork 8.2/10、NME、Uncut 9/10優評,空降英國專輯榜前十名。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曾經讀過約翰‧瓦納伯斯(John Venables)與羅伯‧湯普森(Robert Thompson)參與的「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James Bulger謀殺案)報導。這兩個人曾在書中出現數次,因為他們是震撼英國的兒童殺害兒童的案例之一:當時年約10歲的瓦納伯斯與湯普森在Bootle的大賣場誘拐2歲的巴傑爾,後來巴傑爾殘破不堪的屍體在利物浦的鐵路邊被發現。那篇報導並非事發時間1993年的即時報導,而是案發十幾年後有心人士意圖揭發兩位進入更生計劃的兇手下落,而且傷心的被害人家屬也希望政府不要再隱瞞兇手現今身份。

我當時讀完那篇報導感覺既氣憤又沮喪,為什麼是犯下如此罪大惡極案件的兇手可以重新做人,家屬卻只能乾瞪眼做不了任何事?只是我忘了媒體是製造業,英國又是小報發源地,有心人受到文字的煽動後會做出什麼事,我從來沒有想過。俗話說:「父債子償。」但是像陳進興的罪行明明是他一人所為,卻連累他的家人,甚至還有人認為他的兒子勢必也有「犯罪基因」,長大一定會做出跟老爸一樣的罪行。這種不理性的牽連例子隨處可見,也不只發生在台灣,而身為記者兼犯罪小說作家的艾歷克絲‧瑪伍德(Alex Marwood)便把這種社會病態描寫地淋漓盡致。

本書背景在英國一處叫惠特茅斯的小鎮,每章以不同角色為中心,透過他們的雙眼觀察整個大事件的局部,最後利用兩個世代的罪案,巧妙地拉起所有角色的相互關係。乍看之下都非常片面與零碎,但是每個角色在環環相扣的鋪陳下,面貌可說越來越立體,很適合改編成一季六集的英劇(話說英劇也不少以小鎮黑暗面為主題的戲)。若對英國電視演員熟悉的話,應該連卡司都可以想出來了,像我就覺得杰琪很適合找Kelly Adams演,而芬園遊樂場的員工眾生相也很有影集《星級酒店》的味道……。

嗯,離題了。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