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i的聲音並不是非常完美,音叉有篇鴿子樂團樂評第一句就是「他不會唱歌」XDD 但是這張專輯就像變色龍一樣,一首就變一個顏色,氣氛又很high,有時會覺得好吵,仍是一張蠻棒的專輯,很幸運寫到這張!不過不太喜歡第一首啦,剛開始聽都被嚇到。



無論錄音帶或CD世代,一定曾自選過最愛的歌曲,燒錄給好麻吉或心上人的經驗,在選曲時興奮難耐以及送出後忐忑不安的記憶,即使事過境遷依舊歷歷在目,這也跟曼城三人團Dove的主唱兼貝斯手Jimi Goodwin在製作首張單飛大碟《Odludek》所抱持的心情如出一轍。

身為前Sub Sub與Doves的團員,Jimi的音樂生涯全由團隊合作交織而成,難免影響他對獨立創作的自信,甚至在籌備初期還計劃邀請各家樂手跨刀。所幸這想法很快就煙消雲散,他最後決定效法鬼才歌手Prince親力親為,與曾為Doves製作《Kingdom Of Rust》的Dan Austin攜手,耗費十八個月炮製這張融入靈魂樂、福音、迷幻、放克、酸浩室、泡菜搖滾的瘋狂大雜匯,以突破天際的多樣風格挑戰樂迷的聽覺神經,重溫在mixtape裡挖掘好音樂的青春年華。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就是跟著上張圖文集寄過來的其中一張(第三張則還沒上市,就不貼了),封面封底都很莫名其妙,讓我以為是低傳真怪團,那時懷疑自己真的寫得出來嗎?為了湊字數就在引言調侃封面封底,結果整段被刪XD 但是這張好聽斃了!小兔王子雖然是其貌不揚的中年大叔,但是他的詞及音樂都寫得很美很溫柔,所以一放下CD,馬上就融化了,頓時覺得臨時被趕上架太幸福(?)了



對不熟悉Bonnie ‘Prince’ Billy的樂迷來說,這是一張容易被忽略的迷你專輯,乍看之下意義不明的繡花封面,封底喵星人踐踏禿頭大叔的居家場景;內頁的面具群像更透露謎樣的氣氛,讓人摸不清葫蘆裡在賣什麼藥。不過放出CD幾分鐘後,就會驚覺自己的心已經被這位老兔王子的憂鬱嗓音所融化,無怪AMG、Metro紛紛給予4/5顆星高分好評。

出身美國肯塔基州,本名Will Oldham的Bonnie ‘Prince’ Billy出道以來換過數個藝名,藉此擴展多樣的創作風格,保持樂迷的新鮮感。除了創作音樂,也跨足表演、攝影,卻依舊能以一年出一張的速度推出水準優異的作品,可說是獨立音樂圈的傳奇人物。他在2012年以一問一答的型式,出版《Will Oldham on Bonnie "Prince" Billy》一書,由音樂人好友Alan Licht負責訪問,整本書有如大型紙上記者會,甚至連Will都自認這是他「最後的訪談」,《Now Here’s My Plan》EP則是隨該書上市的迷你選輯。當然,Will不甘只是放上幾首舊歌了事,他號召巡迴的夥伴,找來曾為Nirvana、PJ Harvey打造專輯的Steve Albini擔綱製作重責,重新演繹往昔生涯的勁歌。


有種南北戰爭時代人物的既視感....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交派寫這張,結果包裹寄來時又多兩張CD,嚇到我了(跪)後來才發現另兩張是EP,還好還好。不過現在想想,應該是編輯考驗我一次寫三張的能力XDD 感覺很適合在陽光午後聽,主唱的聲音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所以每首歌都聽來像做夢,聽不出像資料寫的那般悲傷啊!



連續三張獲得Pitchfolk高分好評,更以第二張專輯《Days》橫掃Q、Uncut等年終榜單的紐澤西surf rock樂團Real Estate,在暫別樂壇兩年多後,再度以融化寒冬的徐徐春風之姿,推出全新大碟《Atlas》。

與許多求新求變的樂團相較,Real Estate並不熱衷刻意突破,因為他們偏好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創作,所以《Atlas》乍聽之下清淡如水,彷彿《Days》的續作。唯一明顯的差異在於,本專輯主題圍繞在相隔兩地與隨之而生的焦慮,反映了主唱兼詞曲創作Martin Courtney過去幾年的巡迴表演生活,可說是Real Estate的公路電影。另外,他們不像往昔那般多以Martin錄製試聽帶為藍本,而是盡可能集合團員做共同創作;錄音地點則選在indie名團Wilco位於芝加哥的錄音室,對Real Estate來說簡直像進了琳琅滿目的糖果屋,無論是豐富的樂器收藏與機動性強的場地,均有利於激盪創意與即興實驗,迅速灌錄他們想要的音樂。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這張時,編輯沒給截稿期,沒一個日期壓力結果就是拖稿,還拖累當時正在寫的另一張。從這張開始,補上博客來連結,可以看看我這邊貼的稿,與編輯更改後的稿是有何差別 18.gif  



如果聽過Hospitality的首張同名專輯,應該會對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二男一女樂團難以忘懷,引人朗朗上口的美妙旋律猶如春花飛舞,搭配女主唱古靈精怪,不時飄散夢幻情懷的稚氣嗓音,無怪能得到Pitchfolk 7.4/10、AMG 4/5的高分評價,名列滾石雜誌2012年度最佳專輯第32名。

樂迷引頸期盼兩年後,Hospitality終於推出新作《Trouble》。簡約時尚的封面融合Lo-fi風,似乎預告著專輯走向轉為深沉低迷。與編曲豐富熱鬧的上一張相較,《Trouble》顯得靜默壓抑,有如率真女大生經過社會洗禮變得成熟,歌曲中偶爾倏然出現的留白,不僅不會突兀,反而保留低迴空間。也許外界會以為Hospitality刻意改變,但《Trouble》其實是他們獨挑大樑製作,比上一張握有更大主控權,因此也更貼近樂團的原貌。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完這齣好久了,還聽了兩次,所以趕快來寫寫沒螢養感想。



我對英國舞台劇沒研究,不太懂為何Royal Court Theatre身為劇院又兼劇團?跟台灣或日本舞台劇製作單位是各家劇團,而劇院只是提供表演的地方好像不太一樣?

本劇是2009年11月份上映,由Royal Court Theatre製作,Mike Bartlett編劇,Ben Whishaw、Andrew Scott、Katherine Parkinson主演。描述一對男同情侶John與M在分居冷靜期間,John(Ben Whishaw)愛上一個女人W(Katherine Parkinson),決定跟她廝守並跟男友攤牌,M(Andrew Scott)知道後怒不可遏。John希望兩人和平分手,於是建議M與W見面互相了解,一場你來我往的三人晚餐之約就此展開......。

遺憾英美不流行舞台劇DVD或電視播映,要不然只聽聲音實在不過癮,很想看看演員們的臉部與肢體表演。此外,聽對話兩位男角好像有接吻,想看!10.gif  話雖如此,只有聲音的表演倒有利天馬行空的想像,畢竟《Cock》實際的表演場地很陽春,並不如一般舞台劇那般道具齊全,而且演員與觀眾幾乎無距離,跟劇中只有幾位人物共處一室差距極大。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閃光
自從某天早晨意外撞見在停屍鐵桌上瞎搞的Jack和Ianto,Owen就懶得提早來上班了,他對這種意外的香豔畫面毫無胃口也無福消受。

雖然Owen仍暗暗好奇到底誰當Top,誰當Bottom,因為他好像看到了跟自己預期不太一樣的畫面......。

2. 親吻
Jack吻過太多人,要評斷誰的吻功最好至少可以聊個三天三夜。直到Ianto的唇又湊了過來,他才發現自己最喜歡這雙總是飄著咖啡香的嫩唇,即使Ianto接起吻來實在太用力了,Jack的嘴一個月下來總要破個好幾次,他也不以為苦。

3. 沐浴乳
Ianto將一把沐浴乳抹在身上,馬上聞到了熟悉的味道......。

「Jack,這是我想的那個東西嗎?」Ianto衝出浴室,連浴巾都忘了圍上。
「你平常吞得那麼開心,那抹在身上又有什麼關係?」坐臥在床上的Jack大笑兩聲,還不忘拋了個媚眼。「你的身體沾著我的味道不是超浪漫的嗎?」

平常的Ianto是很喜歡Jack偶爾惡作劇製造情趣,但是這次的他下定決心,他過幾天也會好好地在Jack的咖啡加幾匙自己的「沐浴乳」浪漫一下。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The Fray那張是一起寫的。在此之前沒聽過他的現場,所以很驚訝並非想像中的異教徒聚會,反而是一堆大叔大嬸熱情交流的歌友會!



傳播黑暗福音已30餘載的哥德搖滾教主Nick Cave,去年在睽違樂壇五年後,再度與壞胚子樂團以《Push the Sky Away》,帶來一篇又一篇揭露赤裸人性與生命溫熱的淒美樂章,滋潤眾多信徒乾涸已久的晦暗沼澤,也獲得Pitchfork、NME、Slant等一致好評,證明Nick Cave穿透心靈陰暗面的功力仍舊寶刀未老。



同年四月,他們趁著參與Coachella音樂祭的期間,抽空在加州洛城的Apogee Studio為KCRW廣播錄製只有180人的小型歌友會,這也是他們的第四張現場專輯。席間以去年新碟中的〈Higgs Boson Blues〉打先鋒,Nick Cave以苦悶的吶喊敘述了一段奇妙的夢境,搖滾傳奇Robert Johnson與崩壞甜心麥莉紛紛現身,然而迷離虛幻的情境似乎又隱藏著深刻卻難解的人生哲學;〈Far From Me〉裡的提琴有如拉動聽眾心弦,令人心神沉醉;〈No More Shall We Part〉中的Nick Cave聽起來比十幾年前的他更深情,嗓音也更厚實,隨後的沙鈴為原本詳和的後段,增添了一絲耀眼的光亮;〈Mermaids〉不若原曲那般飄渺幽深,卻多了豪爽奔放的吉它獨奏,配上沉靜優美的琴聲,乍聽不協調的樂音中,蘊含獨特的平衡感;終曲〈Jack The Ripper〉一改前頭大部份靜態的曲風,兇猛狂暴的吉它噪音大舉進攻,重現歌中驚濤駭浪般的男女爭鬥,掀起現場最後一波高潮。

文章標籤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通知要寫The Fray前,聽舊作很擔心自己能生出啥鳥蛋,深刻感受到欣賞流行搖滾也有年齡限制。沒想到他們這次大轉變,加入電子元素,活潑多變,還蠻好聽的!



出身美國丹佛、因教會結緣的四個大男孩,在2002年正式成軍推出第一張迷你專輯《Movement EP》,稍後的《Reason EP》則為他們在當地打響名號。雖然團員均是基督徒,作品也深受基督教電台的喜愛,但是The Fray在2005年推出首張專輯《How to Save a Life》時,並不甘於只做宗教取向的音樂,反而選擇進攻主流市場闡揚他們的理念。

2012年挾著前作《Scars & Stories》締造美國告示牌專輯榜第四名的佳績,隔年馬不停蹄著手灌錄新專輯,邀來曾為殺手樂團、瑪丹娜作嫁的英國名製作人Stuart Price,以及共和世代的主唱Ryan Tedder攜手打造《Helios》。這對The Fray來說是一項新鮮的嘗試,讓他們脫離了以往的舒適圈,連主唱Isaac Slade都表示這張作品加入了電子樂器、鼓點取樣、大量合音,並廣納各領域的音樂人,使得The Fray在創作上登峰造極、更上層樓。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張側標無緣面世,因為編輯決定整張重寫,但仍沿用或改寫部份我寫的詞句,像是「〈Michael P〉帶了點淡淡的英搖哀愁,有如與暗黑髮的削瘦男子漫步薄霧籠罩的倫敦街頭;畫面一轉又與〈John Michael〉中80年代的懷古幽情相遇,好似勾搭金髮男子共乘敞篷車,歡遊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之情躍然而生」。老實說在沒有歌詞的情況下,我能把那些音符映像化到這種程度,連我自己都覺得很神,因為我真的從音樂本身(非歌詞)裡聽到了那些男人黑髮、金髮的面貌,還有身處的背景(根本通靈了吧妳?!)當然後來歌詞到手才發現根本沒有交代這些事啦,所以一切純屬幻想(毆)



挾著地中海的耀眼陽光,以吉它彈出南歐閒適風情的創作精靈Russian Red,曾憑藉2008年的《I Love Your Glasses》、2011年的《Fuerteventura》飛進無數樂迷的心靈花園,種下一束束清新宜人的音樂花苗。沉寂近三年,即將踏入三十大關Russian Red一改往昔伶俐脫俗的少女形象,擺起性感機槍女特務的架式,推出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gent Cooper》。

與前作同樣選擇在異國錄製,這次Russian Red則前進美國洛杉磯,找來曾與The White Stripes、The Strokes、Mika等知名樂手合作的Joe Chiccarelli,為蛻變之路注入了大熔爐式的混搭風格。首支單曲〈Casper〉中彷彿奔馳在公路的快速節奏,融入Russian Red的低聲呢喃,對常以清亮嗓音示人的她,是耳目一新的嘗試;中場加入鋼琴氣氛一轉,柔美高亢的吟唱猶如鋒芒,隨即又緊接著絮絮叨叨般的碎念,宛如女性捉摸不定的情緒起伏。MV中她化身俗豔的空閨怨婦,身處70年代的奇情電影,可能會讓舊樂迷大呼不習慣,不過略帶喜劇的表演也展現了她罕為人知的面貌。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滿喜歡這張的,但是在歌曲解析那邊寫得蠻糟。整篇我最愛的大概就是「何德何能讓放砲大師Noel Gallagher、吉他浪人Johnny Marr齊聲讚賞,妖媚大叔團Suede納為暖場王牌?」不會覺得這些稱號都很威嗎?(挺)



即使時至人類進軍火星的今日,樂壇仍有許多新起之秀懷念前人以迷幻藥、搖滾樂與西塔琴營造的無垠七彩宇宙。這股奔騰不絕的復古潮流中才為樂迷送上Tame Impala、TOY,這廂又來了個Temples。來自英格蘭凱特林的他們到底有何特異之處,能在同輩夾殺下脫穎而出?又何德何能讓放砲大師Noel Gallagher、吉他浪人Johnny Marr齊聲讚賞,妖媚大叔團Suede納為暖場王牌?與Tame Impala、TOY相較,Temples簡直是親民派,說俗氣一點就是首首動聽,支支強打!沒有艱澀難解的超級大長篇,連迷幻搖滾初心者都能輕鬆上手。若因此認定他們只是個搶搭懷舊列車的免洗樂團,那就誤會大了!做出

迥異於流行音樂,打破歌曲公式,一直是貝斯手Tom Warmsley與主唱James Bagshaw在2012年夏天創團以來的理想。就跟不少樂團的勵志故事差不多,大學畢業的小夥子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受困在沒有文化氣息的故鄉,之後靠自創樂曲在網路闖出一片天。當時的Tom對克難錄音不以為苦,畢竟現代的技術已經遠勝60年代,使他們困擾的反而是在首支單曲〈Shelter Song〉大紅之後。他們根本還沒正式成軍,卻已經開始接到表演邀約,Tom與James不得不速速招募新血組團,一帆風順地邁向人生另一個境地。

〈Shelter Song〉以洗腦的吉他riff開場,爽朗鼓聲緊接其後舞動人心;〈Colours To Life〉民謠的曲式配上悠揚的歌聲,讓人隨之飄盪到遠方;〈The Guesser〉的豐富編曲令人聽出耳油;〈Sand Dance〉散發異國風情的前奏,彷彿為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量身訂作。

Ra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